碧玉九老筆筒
清代碧玉九老筆筒為直口、平底,筒身畫面構圖精美,九位老人漫步于蒼松翠柏之中,人物布局富于聚散變化,雕刻工整嚴謹,古樸秀逸。
碧玉是軟玉里的一個品種,在我國以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瑪納斯縣出產(chǎn)量最大,所以碧玉又稱“瑪納斯玉”。碧玉多用于制作器皿或首飾,是玉雕工藝品的上乘之選。質地細膩的碧玉如墨綠凝脂,很少有瑕疵。這一點,由碧玉九老筆筒即可見一斑。到了清朝乾隆中期以后,碧玉才成為宮廷里普遍使用的玉種。此風波及民間,玉雕藝人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等多種傳統(tǒng)做工,又將外來藝術加以糅合變通,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碧玉雕刻工藝。此件碧玉九老筆筒主要采用了淺浮雕手法,橫向展開的畫面中,只見濃蔭蔽空,疊嶂夾岸,溪水淙淙,翠柳叢叢。九位老者流連在山水之間,頗有超塵脫俗、羽化登仙的意境……景物刻畫上,小徑石階、亭臺樓宇與松柏梅竹等花草樹木,均以精致的刀工細細勾勒,生活氣息亦十分濃厚。
所謂“九老”指“香山九老”。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與胡杲、吉玫、劉貞、鄭據(jù)、盧貞、張渾及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耆老集結“九老會”。這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隱居,遠離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翱臻T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這首《香山寺二絕》,正是其晚年悠閑隱逸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崇尚所謂“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人生態(tài)度。但封建統(tǒng)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愿隨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終于放棄了“兼濟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轉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于是,隱山遁水便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為,也給自然山水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