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筆者的藏硯中,有一方苴卻石“海上生明月,佛從天上來”硯,寬20.5厘米,長18.2厘米,高4.2厘米。硯上有天然石眼39個,其中活眼13個,古人對眼有“七珍八寶”之說,可見這是一方值得珍藏的佳硯。
苴卻石產(chǎn)于四川攀枝花市攀西大裂谷的懸崖陡壁之中,石色紫黑,石質(zhì)細膩,瑩潔滋潤,發(fā)墨如油,存墨不腐。石品豐富,有石眼、冰紋、金星、綠標(biāo)等近百種,被列為我國十大名硯之一,譽為“硯中瑰寶”。
這方硯展現(xiàn)出一幅清幽秀美的《海上生明月》圖。寬廣的硯堂,如一望無垠的大海,眾多的石眼,如夜空中的繁星,閃閃爍爍;波浪形的硯池,三起三伏,似翻滾的海浪,烘托出大海的浩瀚空曠;在硯池的右上角,浮雕一片片云彩,緩緩移動,云開之處一個鮮活碧綠的大石眼,恰似一輪明月從海面上冉冉升起,萬縷銀光灑向大海,呈現(xiàn)出一片溶溶月色,粼粼波光,更顯出了意境的清幽、寧靜和美妙。
這時,制硯者的刀鋒一轉(zhuǎn),在硯池的左上角透雕一個漩渦,使平靜的海面驟然掀起了驚濤駭浪,如此巧妙的構(gòu)圖,強烈的動靜對比,上下左右的互相呼應(yīng),取得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在硯池左上角邊沿處,刻篆書“佛緣”二字,行筆如錐劃石,瀟灑流暢,意旨與佛有緣;硯堂的左下角,高浮雕一濟公和尚,但見活佛從天而降,踏波而來,頭戴破僧帽,身著破袈裟,腳穿破僧鞋,肩上還插一破蒲扇,手執(zhí)竹枝,躬身而行,神態(tài)逼真,呼之欲出。
此硯造型古樸典雅,構(gòu)思奇巧新穎,內(nèi)容豐富。融云天、星月、大海、人物、書法于一體,并結(jié)合得恰到好處,充分展現(xiàn)出制硯者高超的藝術(shù)才華和深厚的雕刻功底。觀之,令人賞心驚目、心曠神怡,是一方不可多得的硯中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