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郵價誤區(qū)
“打折價”——現(xiàn)郵市里不少郵票或跌進面值或跌進發(fā)行價,若郵市投資者誤以為郵價打折便宜就大錯特錯了,如《香港回歸》金箔張面值50元,發(fā)行價120元,當該張跌破100元整數(shù)關(guān)時,有人見該張已打折就買進,誰知該張繼續(xù)下跌,一直跌破50元,不少人誤以為郵價已見底,又買進,誰知該張還是一路下跌,現(xiàn)該張已跌到20元也無人問津。
“腰斬價”——一些郵票“頭戴三尺帽、不怕斬一刀”,如被郵市投資者極為看好的《神州號飛船》大版張郵票被莊家連續(xù)炒作,從70余元起一路沖關(guān)斬將,最高曾達到900多元,以后郵價一路下滑,跌到400多元時,郵價已活生生被“腰斬”打了5折。如果善良的投資者誤以為郵價腰斬而奮勇殺入搶反彈,日后又沒有及時止損拋出的話,那么時至今日只剩下腳底板了——僅在180余元徘徊。因此對此類已被莊家大幅炒高的郵票,需認真查清它的“起步價”,不要被它浪花四濺的泡沫吹花了眼。
“同比價”——由于有著同一板塊的所謂“聯(lián)動效應”,就觸發(fā)了郵市投資者豐富的聯(lián)想。通過郵價的對比,似乎找到了郵價上升的空間和理由。然而郵市中,莊家對郵票的炒作,并不是類似于跑步運作的訓練,講究“一二一,齊步走”,讓同一板塊的郵票在同樣價位上“向右看齊”;因此,同是作為“特種動物銅質(zhì)幣概念”的特種幣《金絲猴》可以在50元價位上游蕩,而同樣概念、同樣發(fā)行量的《華南虎》和《白鰭豚》卻難以向25元大關(guān)“叫板”,從而讓投資者同比想象的翅膀折戟沉沙。由此看來,同一板塊并不一定存在同樣的“比價效應”。
“莊家成本價”——即郵市莊家介入某一種郵票收集籌碼、分批建倉的平均成本。于是便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你買入郵票的價格在莊家的成本價之下,便可以高枕無憂,期望莊家“抬轎子”,使自己輕松獲利。殊不知,莊家的成本其實也只是一種粗略的估算而已,其次它的成本也是可變的。比如它可以通過不斷打壓郵價,震出“割肉盤”,再從底部吸籌從而攤低成本。經(jīng)過反復高拋低吸后,眾所周知的“莊家成本價”已“形同虛設”,而郵市投資者若依舊以此為據(jù),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