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細品歙硯
身兼“八德”推歙石
硯乃“文房四寶”之一,性質(zhì)堅固,百世不朽;是融繪畫、書法、雕刻等各種藝術特色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通過對其源流的探討,使我們能夠看到硯在文字書寫中和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硯磨之具,硯是與墨、筆伴生而發(fā)展的,至遲在秦代就出現(xiàn)了。到了漢代,不僅有文獻記載而且出土實物都證明硯已普遍使用。
歷代論硯,當以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魯硯、信州硯、溫州硯、靈壁硯、賀蘭硯、菊花硯最為著名,其中以前四者號稱“四大名硯”。
由于歙石中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石英粉砂,以致石質(zhì)優(yōu)良,瑩潤細密,具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扣之有聲、撫之若膚、呵之水出、磨之無聲、滌之易凈、嫩而能堅、潤而不滑、發(fā)墨益毫的特點,誠如蘇東坡曾經(jīng)贊頌的那樣:該硯長期使用,“澀不留筆、滑不抱筆、瓜膚而谷里、金聲而至德”。歙石除了具備其他硯材難以同時兼有的特點外,硯匠們還根據(jù)板巖結(jié)構(gòu)的特點,注重正反兩面的雕飾,令造型千姿百態(tài)、圖式出神入化、鐫工巧絕精妙、風格清新秀逸,故而成為中國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
歙硯始于公元700年左右,據(jù)宋洪邁《歙硯譜》載:“唐開元中,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蔽宕展取肚瀹愪洝酚州d:“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龍麟月硯各一,歙產(chǎn)也!庇纱丝梢酝茢,歙硯的開采和使用當早于開元之前。
歙硯自唐名天下
歙石的產(chǎn)地主要集中于風景秀美的黃山山脈與天目山山區(qū)之間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黎源一帶。由于初唐至宋中葉,幾縣均屬歙州府管轄,而硯石又多送至府治所在地歙縣加工、集散,故而得名。在歙石散落的幾個產(chǎn)地中,又以黎源龍尾山西麓武溪所出石質(zhì)最佳,又稱“龍尾硯”,或以其石花形狀名為“羅紋硯”。
據(jù)史料記載“盛唐時期,歙硯已聞名于世,安徽省合肥市文管處即藏有一塊唐開元五年制作的箕形硯(長20厘米,寬3.5厘米,上寬11厘米,下寬16厘米,1976年出土于合肥市鐵路機務段工地)石質(zhì)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
歙硯在全國聞名是在南唐時期,因地方官吏將歙硯作為貢品進獻宮廷而大受寵遇。精意翰墨的中主李縖十分重寶歙石,專門在歙州府設置了硯務,特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搜求美石為御府制硯,歙硯遂開始盛行。至后主李煜對歙硯更是極為推崇,而且還將徽州的龍尾硯,澄心堂紙,李廷痎墨三者并稱,又合宣州陳氏紫毫筆為“新安四寶”,譽名“天下之冠”。李氏敗亡后,歙硯亦隨之停產(chǎn)了。
宋景年間,校理錢仙芝知歙州,查訪到歙硯產(chǎn)地已被河水引入,匯成大溪,便采取措施,將大溪移還故道,石乃復出,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采,到了嘉年間,又開采了一次,從而使歙硯獲得更大發(fā)展,技藝日新月異,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zhì)地之細,雕鏤之工,一躍而成為諸硯之冠。
當時著名的文人雅士、書畫之家對歙硯無不贊譽備至、竟相搜求,歐陽修將自己得到的歙硯贊為“世所罕有”,黃庭堅則有《硯山行詩》云:“日輝燦爛飛金星,碧云色奇端州紫”、蔡君謨不僅認為歙硯堪與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媲美,而且還賦詩曰:“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抹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大文豪蘇東坡更是對歙硯達到了癡迷的地步,曾有《贊羅紋硯詩》“羅細無紋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輕瑟聲”,其評硯為“硯之美,滑而發(fā)墨,其余暫余事也。然二者常相害,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必退墨,二德難并”。而當他看到好友孔毅甫和僧秀曇所藏歙硯后,不禁贊稱二方硯石材已達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水平了。
元代之后,歙石開采時斷時續(xù),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xiàn),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現(xiàn)在歙硯的生產(chǎn),無論在開采礦坑,還是制硯工序雕刻技術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并且將歷史上絕跡的一些花紋品種重新發(fā)掘了出來,同時又增加了若干新品種,為名聞遐邇的歙硯制作業(yè)又增添了新的風采。
天然生成的美理
據(jù)《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舷金文劂紋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堪與卞和之玉相媲美,歙石的種類很多,在長期挖掘、制作過程中,人們總結(jié)出了一套完整的欣賞鑒別的方法,根據(jù)其天然的石質(zhì)、顏色、紋理的不同,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和銀星、玉帶、魚子等幾類,每類又據(jù)其形態(tài)與色澤有多種名稱,其中尤以羅紋眉子奇特者最為難得,次則為羅紋。
眉子世稱眉紋,因硯石中的紋理形如美人的眉形而得名,眉子形成的原因和羅紋差不多,也是硫化銀等礦物質(zhì)在硯石中以條狀規(guī)律分布排列的結(jié)果:大眉子形如新月,潔如純凈;對眉子成雙成對,形體較。恍∶甲有稳缰讣子『,屬眉子中最小者,乃銀星變異的結(jié)果;雁攢湖眉子小則因眾多甲痕排列簇聚,仿佛湖邊高飛的雁陣;鱔肚眉子于色澤黃潤中呈墨點斑狀,一如黃鱔肚皮……。清徐毅《歙硯輯考》:“歙石以眉子為絕,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清碧,石質(zhì)瑩潤而紋理勻凈者為精絕,至于金星之類的乃其余事”徐氏此論甚精,完全符合地質(zhì)學觀點:因為金星等作為硫化鐵雜頑之質(zhì),雖然可以增加美觀,但卻絲毫無助于硯臺潑墨益毫。當以顯露在硯背不影響硯心發(fā)墨者為宜。然而近人受宋“歙石金星為貴”之論的影響,往往不能悟及于此,認為星點乃以多滿為佳。
羅紋:硯石上有紋理如羅者,大致可分20多種。羅紋的形成是因為硯石中含有硫化銀、銅、錳等礦物成分的粘土質(zhì)作層狀排列的結(jié)果。層次極薄的為細羅紋、層次略粗的是粗羅紋、層次整齊規(guī)則,紋理如毛刷掠過者為刷絲羅紋、層次曲折不規(guī)整或呈漩渦狀的稱水浪羅紋、層次稀疏石中呈現(xiàn)棗心、蒜子、烏釘、魚籽狀碳質(zhì)之墨點者稱棗心羅紋、蒜子羅紋,烏釘羅紋、魚籽羅紋。紋理直而細密者稱犀角羅紋,層次較厚、紋理粗寬者稱角浪羅紋。一層含鐵、一層含銀,層次相間者稱金銀刷絲。其他如暗細羅紋、金星羅紋、金銀羅紋、銀絲羅紋、側(cè)理羅紋、石心羅紋、卯石羅紋等亦大都因象形而命名,一般來說,羅紋以細密純凈,色澤美麗濕潤為上品。
歙硯精品的見證
在安徽省博物館有一批1953年歙縣小北門宋代窖藏出土的、形制各異的歷代歙硯17方。其中以長方形眉紋棗心硯最為珍奇,其石質(zhì)堅潤細密,雕琢雅潔,了無凡縟之飾,令人賞心悅目,為我們展示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
長方形眉紋棗心硯,長21.6厘米,寬12.5厘米,高28厘米,硯片長14.6厘米,寬7.8厘米,合重1600克。硯乃青墨色細羅紋歙石所制。體呈矩形,平面、平底,四邊及硯心外周凸起窄邊一道,硯面四角呈菱形,硯首刻一彎新月形水池。硯堂橢圓似棗形,內(nèi)嵌色澤青瑩、與硯母范形狀吻合,可以隨意取放之橢圓對眉子硯板一片,硯背隨形磨平,未鐫文字。
此硯石質(zhì)優(yōu)良、設計巧妙、造型奇特、刀法蒼勁、制作精細。兼具眉子和羅紋兩種石花,是歙硯中的精品,入館以來,曾經(jīng)《安徽省志·文物志》、《中國古代文房用具》、《文物奇珍》、《黃山旅游文化大辭典》、《中國古代文房四寶真?zhèn)舞b別》、《安徽文博》等書刊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