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硯
發(fā)布:2011-10-30 20:07:48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硯(俗稱硯臺)是中國傳統(tǒng)的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與毛筆、墨相配使用。由于早期的墨是天然的石墨或一些礦物顏料,人們在寫畫之前須把它們放在硯中研細,再兌水使之溶化才能使用,所以最初的硯總是和研石并提。
新石器時期的一些陶器上,有用不同色彩繪出的多種多樣的花紋,其顏料細膩,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研磨顏料的工具。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過石研磨器,上面殘留著研磨過顏料的痕跡,這應是硯的祖型。近年在陜西臨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初期的墓葬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塊與硯非常接近的石制研磨器。器面凹處有一支石質磨棒,器上蓋著石蓋,器旁還有黑色顏料數(shù)塊。
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古硯實物,是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代墓中出土的一方石硯,硯及研石都是就鵝卵石的原形略作加工而成的,硯面與研石面均有使用痕跡和墨跡。稍后的漢代,硯以石、陶制的為多,也有漆硯。漢代硯的使用已很普遍,解放后各地不斷發(fā)現(xiàn)過漢硯,其數(shù)量也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