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唐代船形石硯
船是水運工具,古稱為“舟”。《詩·北風》:“二子乘舟,泛泛其逝”。《史記·夏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
船,是人類最熟悉不過的交通工具,可是把船作為硯的形體,確不常見。這件青灰色石質(zhì)的船形石硯,長方橢圓船底為硯堂,硯底部為魚腹形,為平穩(wěn)置放,下有三只柱形圓腿。造形典雅而優(yōu)美。硯長19厘米,寬6厘米,高4厘米。出土于福建浦城地區(qū)。浦城,后漢為侯官縣地。建安初置漢興縣,三國吳改吳興,唐改唐興,又改武寧。天寶元年,更名浦城,以城臨浦而名。明清屬建寧府。浦城縣的浮蓋山,是閩北的一個風景名勝區(qū),山上有個仙壇洞,是古代道人修煉的地方,仙壇洞附近出產(chǎn)這種硯材。從唐代開始即用來制硯。曾起名“仙石硯”。我們知道,古代做各種實用工具的原料,多是就地取材。用這種石料做的石硯,亦流行于福建及周邊地區(qū)。各地的工匠,在創(chuàng)作實用器物的藝術取向,也是隨所居地區(qū)民族的風俗習慣。南方河道縱橫,雖有山區(qū),但多為水鄉(xiāng)。在某些地區(qū)船是漁家的居室和獲取經(jīng)濟來源的工具。這位制硯工匠,以船作為硯的形體,設計的非常巧妙藝術。
磨墨的硯堂,根據(jù)當時人們書寫坐姿的情況,采用前低后高的形式。當時磨墨有兩種方法:一是手持墨錠,旋轉(zhuǎn)研磨;一是手持墨錠,推拉研磨。這種硯即符合后一種研磨方法(推拉研墨的方法,曾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現(xiàn)在很多人,還沿用這種方法)。研出的墨汁,流向船頭和船幫結合的最低處,供書寫之用。
天高云淡,秋風送爽。閑暇無事,靜坐書房東窗之下,展玩心愛寶硯,聞著硯上飄出的墨香,這可是人間別有情味的一種享受。雖研墨而不動筆,這也是我向大家介紹的另一種不同的玩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