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明清筆筒
發(fā)布:2011-10-30 19:58:15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筆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現(xiàn)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頭才設(shè)置筆筒。這與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筆筒造型簡單,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變化。比起其它文具,筆筒簡單而實(shí)用,可在明朝中葉之前,文房用具中卻沒有筆筒。
筆筒的前輩大致有筆架、筆床、筆格幾種。唐詩人杜甫在《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詩中有“筆架霑窗雨,書簽映隙曛”之句,讀來小景美不勝收。筆架何樣?宋朝魯應(yīng)龍在《閑窗括異志》中有準(zhǔn)確描述:“遠(yuǎn)峰列如筆架!边@使人對宋人案頭常置石頭有了功能上的了解。宋元明清大量傳世的筆架山,應(yīng)該就是置放毛筆的一種文具。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詩作中又有另說:“數(shù)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床為臥具,顯然筆置于筆床定為平放。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筆床條中稱:“筆床之制,世不多見,有古鎏金者,長六七寸,高寸二分,闊二寸余,上可臥筆四矢!本唧w而形象。這類筆床,文震亨批評說:“最不美觀,即舊式,可廢也。”
筆格其名古澀,《長物志》稱:‘筆格雖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靈璧、英石,峰巒起伏,不露斧鑿者為之,此式可廢。古玉有山形者,有舊玉子母貓,長六七寸,白玉為母,余取玉玷或純黃純黑玳琩之類為子者。古銅有鏒金雙螭挽格,有十二峰為格,有單螭起伏為格。窯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臥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幾研間。俗子有以老樹根枝,螭曲萬狀,或?yàn)辇埿,爪牙俱備者,此俱最忌,不可用”。?jù)此可知,筆格為石、玉、銅、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樣不外乎山形,或各類演變成有起伏者均被視為筆格,與筆架式樣及功能大同小異,可視為別名。
筆筒的產(chǎn)生
以目前已知的實(shí)物論,筆筒的產(chǎn)生不會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編》中僅提了一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
文震亨《長物志》明確指出了筆筒的古制:“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蔽恼鸷嘣谌f歷年間已將此類筆筒視為舊物,可見其生命力之弱。這類一方三圓(個別也有四圓)孔的鼓形文具,很長時間名稱混淆,功能說法不一。據(jù)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就是筆筒之祖,與后來大量生產(chǎn)的筆筒大相徑庭。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古制筆筒,都出自明嘉靖萬歷時期,上推正德,下接天啟,尚未發(fā)現(xiàn)有形制相同者,由此我們們基本可以推斷筆筒的大量生產(chǎn)從明朝晚期始,這與存世文物也相吻合。
《長物志》中筆筒條稱:“陶者有古白定竹節(jié)者最貴,然難得大者。青冬磁細(xì)花及宣窯者,俱可用。”這次文先生弄錯了,宋定窯絕無筆筒,如確有竹節(jié)式樣的筒形瓷器,也不會是筆筒。如確有竹節(jié)式樣的筒形瓷器,也不會是筆筒。因當(dāng)時還沒有筆筒。這在大量的宋畫中可以印證,從未發(fā)現(xiàn)案頭有筆筒陳設(shè)。至于青冬磁細(xì)花及宣窯者,也應(yīng)是以訛傳訛,明末喜在瓷器上屬前朝款識,以宣德成化最多,如有宣德款識筆筒為文震亨親眼所見,也不過是寄托款罷了。文震亨不是文物專家,錯誤在所難免。景德鎮(zhèn)近年出土了十?dāng)?shù)萬件御窯瓷器,明中期之前未見筆筒。
需要指出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于1989年在臺灣舉辦了《宋官窯特展》,并出版了展覽圖冊,其中第62號展品《官窯粉青筆筒》,年代定為北宋。此筆筒紫口鐵足,釉面瑩潤,美麗無比。底足修胎規(guī)矩,施醬釉。底部鏨有清乾隆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瓶碗官窯亦恒見,筆筒一握見殊常。宣和書畫曾經(jīng)伴,南渡兵戈幸未亡;饸馊臍馕,今人如挹古人芳。不安銅膽插花卉,拈筆吟當(dāng)字字香。”此詩作于乾隆癸卯年,即1783年。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三歲,他心血來潮作的這首充滿打油味道的詩,把這只筆筒定了性,即此筆筒曾為宋徽宗所用,當(dāng)為北宋之物。其實(shí),這只筆筒最早也不會早于雍正一朝。圖冊前言中也稱:“展品62號筆筒,……依風(fēng)格來看可能是清朝之物!比绻髡咧浪纬緵]有筆筒,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1990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文物精華展》,并也出版了展覽圖冊,其中第142號展品《牙雕踢球圖筆筒》,年代也定為宋朝。這只象雅雕刻筆筒,從畫面上看,與明末徽州版畫無異,制式與刻工也與同時期常見筆筒相同,當(dāng)為明末之物。定為宋朝,同樣錯了。
筆筒的發(fā)展
以文獻(xiàn)記載,筆筒應(yīng)該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朱松鄰生活于嘉萬時期,為嘉定派竹刻始祖,所存真跡罕見,但他對后世影響極大。南京博物院所藏高浮雕竹刻筆筒,老松仙鶴虬勁古拙,定為朱氏僅存真跡。此筆筒作于1571年,為隆慶5年。此為已知最早的帶有紀(jì)年的筆筒。
《長物志》也稱:“(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被ɡ婕袋S花梨木,明式家具常用之良材。由此可知,明末竹木筆筒大興,品種極多。從工藝要求上看,也比瓷制少有限制,任何人均可以因地因材制宜,獲取實(shí)惠。所以,竹制筆筒各流派爭雄斗艷,木制筆筒式樣層出不窮。
明末,由于政權(quán)不穩(wěn),文人厭惡政治,逃避現(xiàn)實(shí),大興奢侈靡爛之風(fēng),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筆筒作為案頭文具中最具裝飾性的代表,異軍突起。文人雅士,無不以獲取美器為榮。據(jù)《廣志繹》載:‘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nèi)僻遠(yuǎn)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边@一時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窮極工巧,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幾成妖物”,令今人嘆為觀止。
傳世筆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筆筒明末很多,可以認(rèn)定萬歷年間的亦不在少數(shù),然瓷制筆筒萬歷年間的幾乎不見,唯崇禎一朝大量出現(xiàn),且精美無比。
竹木牙一類筆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愛,取之自然。文人親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數(shù)。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許多,朱氏三杰、濮仲謙、張希黃,代表著明朝竹雕的三大風(fēng)格。入清以后,人才輩出,竹雕木刻技藝無不精絕。
而瓷制筆筒,沒有留下工匠之名,書寫制做年款的卻不少見。這似乎與竹制筆筒屬款之風(fēng)有著某種聯(lián)系。明代瓷制筆筒,目前僅見青花,繪制技法一反萬歷草率之風(fēng),工細(xì)之極,不讓畫家,足見文人對筆筒之重視。
入清以后,筆筒材質(zhì)更加豐富,瓷制品種驟增,應(yīng)有盡有,至康熙時期達(dá)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時期風(fēng)格變幻多樣,仿生品種迭出,粉彩美侖美奐。
青花瓷自元朝在景德鎮(zhèn)始燒起,迅速成為中國瓷器主流,青花筆筒當(dāng)然也就成為筆筒的最大宗?滴跻怀,社會走向安定,明末清初祈求色彩題材減少,追求平和安逸的作品增多。康熙青花筆筒,以人物故事、花鳥山水見長,為雍乾之后力所不及。
彩瓷艷麗,各類彩瓷均發(fā)揮長處,粉彩柔和,五彩熱烈,斗彩華貴,墨彩雅致,礬紅彩描金富麗……各類彩瓷利用其優(yōu)勢,制成筆筒,美不勝收。
顏色釉進(jìn)入康熙朝,無論高溫釉低溫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高溫釉之亮麗熱烈,低溫釉之柔和文雅,其表現(xiàn)力前所未有。兩種顏色以上的復(fù)色釉,也大膽創(chuàng)新,仿木、仿石,順其紋理自然,色彩變幻。
其它竹木牙漆,水晶端石銅玉等材料統(tǒng)統(tǒng)被工匠所利用,竹制為最大家族,流派名家輩出;木雅隨竹刻家走遠(yuǎn);漆制也隨心所欲;至于硬質(zhì)材料,玉石、金屬等,在工匠手下隨意設(shè)計,化堅硬為柔軟,至今看來仍屬鬼斧神功之技。中國文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注重個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調(diào)。這種格調(diào)與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筆筒這么簡單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態(tài)。一個小小的筆筒,置于案頭,幫助文人敘說他的審美心境,同時,也向后人展示了他們的非凡才華。
筆筒的前輩大致有筆架、筆床、筆格幾種。唐詩人杜甫在《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詩中有“筆架霑窗雨,書簽映隙曛”之句,讀來小景美不勝收。筆架何樣?宋朝魯應(yīng)龍在《閑窗括異志》中有準(zhǔn)確描述:“遠(yuǎn)峰列如筆架!边@使人對宋人案頭常置石頭有了功能上的了解。宋元明清大量傳世的筆架山,應(yīng)該就是置放毛筆的一種文具。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詩作中又有另說:“數(shù)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床為臥具,顯然筆置于筆床定為平放。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筆床條中稱:“筆床之制,世不多見,有古鎏金者,長六七寸,高寸二分,闊二寸余,上可臥筆四矢!本唧w而形象。這類筆床,文震亨批評說:“最不美觀,即舊式,可廢也。”
筆格其名古澀,《長物志》稱:‘筆格雖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靈璧、英石,峰巒起伏,不露斧鑿者為之,此式可廢。古玉有山形者,有舊玉子母貓,長六七寸,白玉為母,余取玉玷或純黃純黑玳琩之類為子者。古銅有鏒金雙螭挽格,有十二峰為格,有單螭起伏為格。窯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臥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幾研間。俗子有以老樹根枝,螭曲萬狀,或?yàn)辇埿,爪牙俱備者,此俱最忌,不可用”。?jù)此可知,筆格為石、玉、銅、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樣不外乎山形,或各類演變成有起伏者均被視為筆格,與筆架式樣及功能大同小異,可視為別名。
筆筒的產(chǎn)生
以目前已知的實(shí)物論,筆筒的產(chǎn)生不會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編》中僅提了一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
文震亨《長物志》明確指出了筆筒的古制:“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蔽恼鸷嘣谌f歷年間已將此類筆筒視為舊物,可見其生命力之弱。這類一方三圓(個別也有四圓)孔的鼓形文具,很長時間名稱混淆,功能說法不一。據(jù)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就是筆筒之祖,與后來大量生產(chǎn)的筆筒大相徑庭。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古制筆筒,都出自明嘉靖萬歷時期,上推正德,下接天啟,尚未發(fā)現(xiàn)有形制相同者,由此我們們基本可以推斷筆筒的大量生產(chǎn)從明朝晚期始,這與存世文物也相吻合。
《長物志》中筆筒條稱:“陶者有古白定竹節(jié)者最貴,然難得大者。青冬磁細(xì)花及宣窯者,俱可用。”這次文先生弄錯了,宋定窯絕無筆筒,如確有竹節(jié)式樣的筒形瓷器,也不會是筆筒。如確有竹節(jié)式樣的筒形瓷器,也不會是筆筒。因當(dāng)時還沒有筆筒。這在大量的宋畫中可以印證,從未發(fā)現(xiàn)案頭有筆筒陳設(shè)。至于青冬磁細(xì)花及宣窯者,也應(yīng)是以訛傳訛,明末喜在瓷器上屬前朝款識,以宣德成化最多,如有宣德款識筆筒為文震亨親眼所見,也不過是寄托款罷了。文震亨不是文物專家,錯誤在所難免。景德鎮(zhèn)近年出土了十?dāng)?shù)萬件御窯瓷器,明中期之前未見筆筒。
需要指出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于1989年在臺灣舉辦了《宋官窯特展》,并出版了展覽圖冊,其中第62號展品《官窯粉青筆筒》,年代定為北宋。此筆筒紫口鐵足,釉面瑩潤,美麗無比。底足修胎規(guī)矩,施醬釉。底部鏨有清乾隆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瓶碗官窯亦恒見,筆筒一握見殊常。宣和書畫曾經(jīng)伴,南渡兵戈幸未亡;饸馊臍馕,今人如挹古人芳。不安銅膽插花卉,拈筆吟當(dāng)字字香。”此詩作于乾隆癸卯年,即1783年。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三歲,他心血來潮作的這首充滿打油味道的詩,把這只筆筒定了性,即此筆筒曾為宋徽宗所用,當(dāng)為北宋之物。其實(shí),這只筆筒最早也不會早于雍正一朝。圖冊前言中也稱:“展品62號筆筒,……依風(fēng)格來看可能是清朝之物!比绻髡咧浪纬緵]有筆筒,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1990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文物精華展》,并也出版了展覽圖冊,其中第142號展品《牙雕踢球圖筆筒》,年代也定為宋朝。這只象雅雕刻筆筒,從畫面上看,與明末徽州版畫無異,制式與刻工也與同時期常見筆筒相同,當(dāng)為明末之物。定為宋朝,同樣錯了。
筆筒的發(fā)展
以文獻(xiàn)記載,筆筒應(yīng)該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朱松鄰生活于嘉萬時期,為嘉定派竹刻始祖,所存真跡罕見,但他對后世影響極大。南京博物院所藏高浮雕竹刻筆筒,老松仙鶴虬勁古拙,定為朱氏僅存真跡。此筆筒作于1571年,為隆慶5年。此為已知最早的帶有紀(jì)年的筆筒。
《長物志》也稱:“(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被ɡ婕袋S花梨木,明式家具常用之良材。由此可知,明末竹木筆筒大興,品種極多。從工藝要求上看,也比瓷制少有限制,任何人均可以因地因材制宜,獲取實(shí)惠。所以,竹制筆筒各流派爭雄斗艷,木制筆筒式樣層出不窮。
明末,由于政權(quán)不穩(wěn),文人厭惡政治,逃避現(xiàn)實(shí),大興奢侈靡爛之風(fēng),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筆筒作為案頭文具中最具裝飾性的代表,異軍突起。文人雅士,無不以獲取美器為榮。據(jù)《廣志繹》載:‘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nèi)僻遠(yuǎn)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边@一時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窮極工巧,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幾成妖物”,令今人嘆為觀止。
傳世筆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筆筒明末很多,可以認(rèn)定萬歷年間的亦不在少數(shù),然瓷制筆筒萬歷年間的幾乎不見,唯崇禎一朝大量出現(xiàn),且精美無比。
竹木牙一類筆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愛,取之自然。文人親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數(shù)。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許多,朱氏三杰、濮仲謙、張希黃,代表著明朝竹雕的三大風(fēng)格。入清以后,人才輩出,竹雕木刻技藝無不精絕。
而瓷制筆筒,沒有留下工匠之名,書寫制做年款的卻不少見。這似乎與竹制筆筒屬款之風(fēng)有著某種聯(lián)系。明代瓷制筆筒,目前僅見青花,繪制技法一反萬歷草率之風(fēng),工細(xì)之極,不讓畫家,足見文人對筆筒之重視。
入清以后,筆筒材質(zhì)更加豐富,瓷制品種驟增,應(yīng)有盡有,至康熙時期達(dá)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時期風(fēng)格變幻多樣,仿生品種迭出,粉彩美侖美奐。
青花瓷自元朝在景德鎮(zhèn)始燒起,迅速成為中國瓷器主流,青花筆筒當(dāng)然也就成為筆筒的最大宗?滴跻怀,社會走向安定,明末清初祈求色彩題材減少,追求平和安逸的作品增多。康熙青花筆筒,以人物故事、花鳥山水見長,為雍乾之后力所不及。
彩瓷艷麗,各類彩瓷均發(fā)揮長處,粉彩柔和,五彩熱烈,斗彩華貴,墨彩雅致,礬紅彩描金富麗……各類彩瓷利用其優(yōu)勢,制成筆筒,美不勝收。
顏色釉進(jìn)入康熙朝,無論高溫釉低溫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高溫釉之亮麗熱烈,低溫釉之柔和文雅,其表現(xiàn)力前所未有。兩種顏色以上的復(fù)色釉,也大膽創(chuàng)新,仿木、仿石,順其紋理自然,色彩變幻。
其它竹木牙漆,水晶端石銅玉等材料統(tǒng)統(tǒng)被工匠所利用,竹制為最大家族,流派名家輩出;木雅隨竹刻家走遠(yuǎn);漆制也隨心所欲;至于硬質(zhì)材料,玉石、金屬等,在工匠手下隨意設(shè)計,化堅硬為柔軟,至今看來仍屬鬼斧神功之技。中國文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注重個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調(diào)。這種格調(diào)與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筆筒這么簡單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態(tài)。一個小小的筆筒,置于案頭,幫助文人敘說他的審美心境,同時,也向后人展示了他們的非凡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