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費|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在线99|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td id="exp9y"></td>
      <ruby id="exp9y"></ruby>
        <center id="exp9y"><ol id="exp9y"><video id="exp9y"></video></ol></center>
        <sup id="exp9y"></sup>

        硯臺的銘文

        發(fā)布:2011-10-30 20:02:43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大凡文人學士都喜歡到處題詠,或感懷,或記事,以此來抒發(fā)心志,寄托精神。而文房四寶中的硯臺,因為具有可琢可磨的特性,又能長期保存,為文房四寶之壽者,所以在硯上鐫刻銘文就成了舊時讀書人很普遍的愛好。這些銘文內(nèi)容不長,但形式隨便,可詩可文,亦莊亦諧,寥寥數(shù)語卻意味深長。若遇名家銘刻,則更堪玩味,成為不可多得的案頭珍物。

          硯上鐫銘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曾在一方硯臺上銘文“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潢永年,寶之斯為良”。文字不多,卻道出了此硯之妙及對硯的喜愛之情。

          蘇東坡一生也與硯有著割不斷的緣。黃庭堅送他一塊河硯,使他喜出望外,遂作銘云:“洗之礪,發(fā)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岷,至中國;棄于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倍诙顺幧献拔矣讶妫∠,寒松為煤,孤竹為筆;蓬麻效紙,仰泉致滴,斬幾信鉤,以全吾直。”則以硯喻人,使我們從中看出詩人高傲不群的性格。

          有清一代,喜好蓄硯鐫銘者甚眾。上至帝王大臣,下至文人學士,都好此道。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有一九芝硯,乃依形而刻,是雕得非常自然的希世之物。他書銘“略似雕,還似弗雕,天然池上九芝標。設(shè)如良玉喻揚子,言美不文意實超”。大學者、《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曉嵐,自稱無一天能離開筆硯。他的一生作硯銘很多。如“因石之形,琢為此狀;雖畫葫蘆,實非依樣”,充滿機趣!侗P谷硯》刻曰:“潑墨淋漓,余波四漾。一線屹然,金堤捍浪。緬想昌黎,百川手障”,則雄奇豪邁,氣象不凡。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不僅以獨特的書畫藝術(shù)聞名當時,還因“癖嗜硯,藏佳石一百二十方,自號百二硯田富翁”而自得。金農(nóng)這個人愛硯如命,他在“冬心齋硯銘”中言:“寶如球璧,護如頭目腦髓”。然而世事多厄,畫家過著貧困的生活。雍正二年,金農(nóng)遠行京師,曾攜一硯,銘為“白乳一泓,忍葷一莖,細寫見葉經(jīng)。水墨云山粥飯僧”。由其好友高西塘以隸書書寫,汪巢林鐫刻。此硯本是金農(nóng)喜愛之物,但他在京師過得很不如意,最后連離京的路費也無從籌措。無奈之下,只好忍痛將硯易之,始得南歸。盡管如此,畫家依然以曠達的心態(tài)生活著。他在《履硯銘》中云:“莫笑老而無齒,曾行萬里路;蹇兮蹇兮何傷乎遲暮”。樂觀向上的精神不言而喻。另外,他刻《三弱先生著作硯》:“佐良史,石之職;善屬文,分曲直,若以積墨敗水而其面,何異喪君子之德也”。很明顯看出了金農(nóng)耿介的性格和高尚人品。

          嘉慶年間秀水人計楠計石隱,更是硯癡。他通醫(yī)道善書畫,但成就最大的還是對硯作系統(tǒng)的研究。其著《硯考三種》對廣大硯石愛好者來說,是案頭必備的讀物。他為其好友“西泠八家”之一的奚鐵生的梅竹硯題銘:“梅之香也古,竹之勁也貞。爾以刻其硯,名之曰雙清”。而計楠在《十硯樓小記》中的一段話,更道出了天下嗜硯者的心聲。記曰:“我有好硯之癖,有識硯之名,而無買硯之貲。善價者我不能得,惟以賣藥錢擇其價廉而石美者買而藏之;積年既久,如所載若干方,亦足豪矣。當春夏之交,花落水流;秋冬之際,菊黃梅白。小樓孤坐,摩娑諸硯,以詠以歌。石友論心,交可耐久。以視夫為名利者,役志勞形;好冶游者,問花斗酒。彼之視我,我之視彼,孰得孰失,我亦不得而知之矣!

        分享到:

        相關(guān)文章

        哈爾濱百姓網(wǎng)推廣鏈接[一]
        哈爾濱百姓網(wǎng)推廣鏈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