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腕下不落俗
臂擱是中國文人特有的文房用具,古人也稱擱臂或腕枕,為文人墨客防手腕沾墨或防汗沾紙張用,是文人文房不可或缺的實(shí)用品和一種雅玩。
筆者收藏兩方凍石,作者把凍石雕琢成造型、大小相若的一對(duì)臂擱,臂擱為長方形,每只長寬均為7.7厘米×4.9厘米,面帶弧形,兩頭圓,底面上卷,微凹,橫放如手卷。有趣的是一物兩用,既是臂擱,也可作鎮(zhèn)紙,兩方不起眼的凍石頓生無窮的魅力和文化意趣。
石刻作者為篆刻家,亦精繪畫。凍石素坯的上、下側(cè)劃單弦線紋兩道,石面刻繪山水。古人講究刀筆一體,用刀如運(yùn)筆,其上刻畫山水、人物……刻后再填淡墨,從而形成一如素描寫生的生動(dòng)畫面。
第一方凍石上的圖案為一山聳立江邊,江岸高樹入云、綠蔭下為一渡口,渡口橫一小舟,野渡無客,舟子在船頭似已入睡,頗有韋應(yīng)物筆下“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在第二方凍石上,遠(yuǎn)近兩山遙遙相望,兩山間橫一大江,近處山勢(shì)驟縮,江面陡然開闊,遠(yuǎn)山隱隱、水光粼粼,岸邊伸出幾株大樹,一淺灘隱約在樹蔭下,灘上獨(dú)坐一人,觀賞黃昏秋景,令人頓生“幽人戀住秋光好,日暮依然未肯回”幽情。兩臂擱背面中央鐫“祥和”兩紅印,第二方邊旁并刻款“咸豐甲寅游桂林歸來所制”、“并記”。傍署款“叔蓋”。
叔蓋為錢松(1807年至1960年)字,西泠八家之一,初名松如,字叔蓋、友梅,號(hào)耐青,又有鐵廬、西郭外史、秦大夫、耐青、云居山人等別號(hào),室名未虛堂。浙江杭州人,工書畫篆刻,畫近江貫道,隸書、行書莫不功力深厚。咸豐甲寅為1854年(咸豐四年),時(shí)年48歲,書畫有濃郁的金石味。一副臂擱,不但蘊(yùn)含文人情趣,亦足見其深厚的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