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璉湖筆世家
篆刻是一種藝術,而能在圓錐狀的筆管上進行自如微刻、并在技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全國屈指細算也不多見。青年山水畫家及美術工藝師孫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孫育良制湖筆善微刻,筆管上刻的都是密密麻麻須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的小字。筆的筆桿分牛角、青竹桿、象牙、紫檀木等4種。在直徑0.8厘米的牛角筆桿上,能刻著名書畫家沈邁士的《濤遠湖山更勝昔》一詩,加邊款字數(shù)在內共270字。在直徑0.75厘米、全長不到15厘米的青竹筆桿上刻有《陸文學自傳》,計有900余字。
孫育良出生于湖筆的發(fā)源地善璉鎮(zhèn),這里幾乎家家戶戶出筆工,有許多的“湖筆世家”。象孫育良,他的太婆、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親都以制筆為業(yè)。到他這一代,已無法考證是第幾代傳人了。
他的外婆馮永梅,原是鎮(zhèn)上有名的制筆大戶楊祥發(fā)家的童養(yǎng)媳。自她懂事起,婆婆就手把手教她學藝,學的是最復雜最關鍵的水盆工種,要將毫按色澤、性質、軟硬及扁、圓、曲直、長、短、粗、細等逐根挑選、組合、分類,剔除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正如唐代白居易所形容的是“千萬毛中揀一毫”。一個舊社會的童養(yǎng)媳,硬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掌握了祖?zhèn)鞯木考夹g,并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制筆新人。
1979年,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專程來善璉,為鄧穎超訪問日本定制羊毫、兼毫、紫毫、狼毫4大類共200套湖筆。善璉湖筆廠領導鄭重地將制作筆頭的任務交給了她。她激動萬分,挑選了最好原料,發(fā)揮了最佳技術,把祖國的榮譽和對外國友人的深情凝聚于筆端。一些國內外書畫家稱她所制的筆為“神筆”。
孫育良的母親楊芝英,除了繼承傳統(tǒng)技術外,還不斷地推創(chuàng)出新技術新方法。她制的筆不僅具有備尖、齊、圓、健的傳統(tǒng)特色,外表也達到了光、白、直要求。1990年3月,獲得了中國輕工業(yè)部頒發(fā)的榮譽證書及工藝美術技師的稱號。
孫育良是這湖筆世家的最新一代,自小受到湖筆文化的熏陶。高中畢業(yè)后,成了湖筆廠的刻字技工。10多年間堅持每天臨帖篆刻,習書作畫,掌握了正、草、隸、篆等各種字體的嫻熟的管刻技術。
可以想象,在有錯綜復雜的纖維紋理的圓錐形筆管上刻字,難度一定比在平面狀的物體上大得多。每一次創(chuàng)作,他都是一個人獨居一室,關閉電視機、收音機、電話機等一切聲源,靜心凝神,一氣呵成。中間若有停頓,字的大小將有差異,所以他往往幾個小時間連一口茶都顧不上喝。1995年曾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朱镕基等中央領導定制的湖筆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