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偽技術
關于名家書畫的“保留節(jié)目”,我們不妨可將其理解為我們到KTV去唱歌,總有幾首歌曲是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每次一唱就都能體現(xiàn)出歌唱者的相對高水準,故而總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作為保留的曲目而樂此不彼。在名家書畫的“保留節(jié)目”中我們熟知的如畫家李可染畫牛與牧童、黃胄畫毛驢、徐悲鴻畫馬、關良畫“三打白骨精”或“武松打虎”題材、書法家林散之書寫毛澤東的一些詩詞等等。在現(xiàn)實中皆客觀存在著相對較接近的“版本”。這些書畫名家,對自己相對擅長創(chuàng)作的題材,在一定時間段內(nèi)會反復作出數(shù)件甚至于幾十件不等的從筆墨到結體或造型及章法,甚至于連同幅式皆非常接近的作品。而我們有的書畫鑒藏者一旦同時遇到兩件或更多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往往會想當然地用慣性思維“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地來認定質量相對高的那一件作品才是真跡,質量相對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則必屬贗品,此是極不正確的鑒定認識觀。
事實上,“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即使是名家的真跡作品之間,也是不可能沒有質量相對高與低的差別,何況由相同或不同的造假者所贗造的不同偽作了,那真品與偽作之間的區(qū)別就更不用說了。對于名家創(chuàng)作客觀存在著的“保留節(jié)目”現(xiàn)象及其與“相對克隆”偽作較容易產(chǎn)生的認識混淆。辨識工作應分如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要正確判斷當局作品總體藝術質量的高低。若判斷物屬名家真跡,它或它們的藝術質量以量化(以量化來說明此問題可能相對容易理解些)來說,通常會“起落”在80多分至90多分之間;若是贗品一般總在80分以下出現(xiàn)“起伏”,有些低級仿品,甚至到不了50分的程度。其次再比較筆墨與結體或造型的客觀狀態(tài)如何。真跡與真跡之間絕不會“處處皆一致”,而贗品與真跡母本相互間則肯定會存在某些局部或某個局部一模一樣的克隆,即作偽的特征。最后觀察對照作品的款識。凡名家親筆署的款,哪怕兩件作品中書法的文字內(nèi)容或結體較相近,但細看每個字的大小、疏密、正斜總會有些小差異,唯偽款才會冒出亦步亦趨、生硬搬套的失自然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