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與附票
我國原郵電部發(fā)行的第一套帶有“副票”的郵票是1980年6月1日,為慶!傲弧眹H兒童節(jié)而發(fā)行的,編號為T.51《童話--“咕咚”》特種郵票。這套郵票共4枚,每套郵票帶有一枚“副票”,是采取5枚連印形式印制的,“副票”上印有文字和動物圖案,介紹這套郵票的故事梗概。
“副票”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每枚郵票上均有一枚“副票”。如國家郵政總于1998年9月10日發(fā)行的編號為1998-31《抗洪賑災》特種郵票就屬于這種類型。這套郵票是附捐郵票,郵票面值50分,附捐50分。郵票設計家李德福先生摒棄了附捐郵票以往慣用的設計手法,大膽地采用了“副票”形式來體現(xiàn)50分的附捐這一別具匠心、獨特新穎的設計手法,不僅很好地突出了抗洪賑災的主題思想,而且還把"副票"的使用及存在價值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附票”呢?“附票”又稱“花邊紙”、“過橋票”,它是利用整版郵票的某一側邊紙或過橋、印有與郵票內容相關的圖案或說明文字,上面沒有郵政標志和面值,不能當作郵票貼用的票形小條!案逼薄迸c“附票”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副票”是每枚或每套郵票上不可或缺陷的附屬部分,如果撕掉“副票”就破壞了該枚或該套郵票的完整性;而“附票”并不是每枚或每套郵票上都有的附屬部分。一般情況下,它在每版郵票上僅有幾枚或十幾枚,每枚或每套郵票上沒有"附票"并不影響它的完整性。
我國最早發(fā)行帶有“附屬”的郵票,是1981年4月29日發(fā)行的編號為J.63《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日本》紀念郵票。這套郵票共兩枚,每版20枚,也是我國郵政發(fā)行的第一套小版張。這套郵票在每版郵票左側邊紙上印有十枚“附票”,附票上的圖案各不相同,共有二十種圖案,另外,這套“附票”只有三面打有齒孔。
原郵電部于1983年6月30日發(fā)行的編號為J.71《中國乒乓球榮獲七項世界冠軍》紀念郵票,是以第一、第二圖小版張中間的兩枚“過橋”形成的“附票”。這是附票的另外一種形式。原郵電部于1985年1月15日發(fā)行的編號為《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郵票,則是又一種形式。這套郵票在每版郵票左側邊紙上印有10枚四邊均有齒孔的“附票”!案狡薄辈捎醚影矊毸胶妥窳x會議會址兩種圖案間隔排列,使整版郵票增輝不少。我國發(fā)行帶有附票的郵票,還有1987年發(fā)行的《郵政儲蓄》等等。
無論是“副票”還是“附票”,都是對郵票主題思想的補充和襯托,它們在整版或每套郵票中,起到一種調節(jié)氣氛、美化布局,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加了郵票的趣味性和欣賞性。尤其是一些選題好,印量較少的“副量”與“附量”,益發(fā)顯得珍貴成為組集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