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龍銘硯
清代執(zhí)全國金融界牛耳的山西票號位于山西晉中地區(qū),該地區(qū)又是晉商的集中地。錢多了之后必然要追求精神享受,所以這里自古收藏古玩的就不少,藏品相當豐富。早在抗戰(zhàn)之前,北京琉璃廠的許多古玩商就經常光顧此地,且常有意外收獲。像萬歷丁巳刻本《金瓶梅詞話》就是在介休縣發(fā)現(xiàn)的。清末民初,介休有一祖系三代收藏古硯的世家,我一半以上的藏硯都來自其后裔之手。其中有一方陳元龍銘硯特別讓我心儀。此硯長16厘米,寬11.5厘米,厚2.5厘米。色青黑,有成片金色微粒,質密體重,浸潤發(fā)墨,包漿開門。硯面雕一卷曲荷葉為硯堂,蓮子殼為硯池,構思精巧,布局有致,雕工精湛。硯陰處刻“荷葉卷為承露盤,松煤研肚溢文瀾”十四字銘,落款“陳元龍書”。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康熙進士,授編修,累擢廣西巡撫,在任七年,吏畏民懷。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卒謚文簡公。生前也酷愛藏硯,并有《格致鏡原》專著傳世。陳氏祖上益顯貴,有“一門三閣老,五部六尚書”之榮。近現(xiàn)代收藏家錢鏡塘先生跟陳元龍系同鄉(xiāng)芳鄰,曾以十六根金條買下王石谷為陳氏畫的《竹島垂釣小影》畫作,至今被傳為美談,足見對陳元龍的敬仰之情。
陳元龍的這方銘硯如何流入民間,已無從查考,但從硯銘的結字、運筆和筆法分析,系陳氏所題無疑。同時這又是一方十分難得的淄石硯,該硯石始秉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傳統(tǒng)名硯之一種。淄石產于山東淄博,其石質含有微量自然銅粒,如金粉撒落石面,映日生輝,所以又稱“金星石”。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雅士無不為得到一方金星石硯而孜孜以求,紀曉嵐在其八十高齡時仍多方尋求的石硯就是這種金星石硯。所以,清代被列為宮廷貢品。藏品是歷史的積淀,文化的載體。我收藏的這方淄石硯為陳元龍用硯,正像他在硯銘中所述,不知用這方石硯書寫過多少篇文采橫溢的美文。面對此硯如面古人,當用心去領悟它的時候,像穿越一段歷史,回望一個朝代,從而引發(fā)不盡的遐想和深入的探究、動情的感嘆,這也許就是收藏在人們心目中經久不衰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