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革命
發(fā)布:2016-12-15 14:21:11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哈爾濱古玩-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以皴為美的山水畫,從視覺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們面對自然時藉于觀察而形成的一種有創(chuàng)意的視錯覺筆墨。這類筆墨有效回答了中國人如何在一個二度的平面中表現(xiàn)三度感。從這一意義說,筆墨即為美,即為空間,即為自然的同形,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結構,它并不是歐洲古典視錯覺中心的同義(固定光源所產生的錯覺空間的觀念:一個關于定向、距離與陰影的法則),它是中國人獨特的空間視錯覺。若我們用科學的原理詮釋古典的筆墨,會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結構:1、“點、線、面”的立體結構。山水畫發(fā)展至成熟,最顯著的標志便是皴法有了三維認知,其“線——披麻皴、點——點錯皴、面——斫垛皴”的基本定義,為中國畫的空間描述奠定了基礎。2、凹凸感的視覺結構。最有意義的是提出了凸處稀、凹處密的視錯覺觀,實質上這是墨的明度效應,中國人一開始便執(zhí)著于覺察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這一令現(xiàn)代西方著迷的觀念),從而在陰陽、疏密、遠近的質地范疇描寫上,有力依據(jù)筆墨(明度)對襯關系將“遠映”效果達于極致。3、筆與墨的有機結構。與荊浩筆墨并重同義的,是董氏之風更趨于筆墨的靈活與互運,以勾、皴、點、染的不同技法,抒狀風、晴、雨、雪的不同氣象,從而實現(xiàn)巒光山色、樸茂靜穆的平深布局。有了這三點基本認知,中國山水畫在形狀、形式、空間、色調這四大基本范疇上即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結構,以皴為法的筆墨成為中國山水畫演義的美知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