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zhèn)性化郵票: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又稱“卜辭”,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用于殷商時期鍥刻在
龜甲和獸骨上占卜與記事,出土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它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自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已發(fā)現的單字約4500個,其中的1500個字已被專家釋出。目前,以甲骨文為研究對象的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國際性顯學。
殷墟甲骨文于1899年被王懿榮發(fā)現。在此之前,它長期被當地百姓作為中藥“龍骨”出售和使用,毀壞甚多。
安陽殷墟始掘于1928年,培養(yǎng)了大批的考古大家,被后人譽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截至目前,已經挖掘出甲骨文、司母戊鼎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紡織品等數十萬件文物以及宮殿宗廟基址、王陵遺址、手工作坊遺址、車馬坑遺址等眾多殷商遺跡。
目前,殷墟甲骨文已出土15萬片左右,總字數約100萬字以上,堪稱商代王室的“檔案庫”。甲骨文內容十分宏富,不僅記錄了殷商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等情況,而且對當時的天文歷法、方國地理、社會習俗等方面也多有涉及,極大地彌補了商代史料不足的缺陷,是了解和研究殷商歷史以及中國古代文明的珍貴實物資料。史書上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這是有根據的。
殷墟?zhèn)性化郵票甲骨系列精選最具代表性的甲骨文12片,類種豐富,形狀齊全,有精美的鹿頭刻辭、牛頭刻辭和保存完整的卜骨和卜甲,以及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十二生肖甲骨文書法12字共計24枚附圖。作為時代較早的古代文字,殷墟甲骨文對后世漢字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承不絕的歷史見證。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殷墟文物被外國列強掠奪量在5萬件以上,其中侵華日軍在1937年占領安陽后,就多次掠奪殷墟文物,并將所奪全部運回日本,僅甲骨就有1萬多片,F在,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瑞典等國家藏有的殷墟文物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