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沈繡
中國的四大名繡是蘇繡、湘繡、蜀繡、粵繡。而蘇繡又因其工整、細膩、雅潔、精致的傳統(tǒng)特色名列四大名繡之首。沈繡就是在蘇繡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仿真繡藝術。她的創(chuàng)始人為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
沈壽原名沈云芝,號雪宦,蘇州木瀆人,后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曾先后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設立刺繡學校傳授技藝,并將自己的繡藝口授張謇,由張謇執(zhí)筆出版了較完整的一部刺繡理論著作《雪宦繡譜》。
沈壽的刺繡藝術風格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她從藝開始到去日本之前(1881—1905年),這期間為典型的蘇繡風格,其代表作有《八仙上壽圖》(此作品是為慈禧太后祝壽而繡,并得到慈禧的賞識,賜“!薄ⅰ皦邸迸c余沈夫婦,沈壽才把原名改為壽)、《羅漢圖》、《花鳥》四屏條等(現藏蘇州博物館)!读_漢圖》人物面部表情豐富,栩栩如生。繡面用針嚴謹、豐富。紋飾清晰,圖案靈活多變,用線的精細、針法的處理、潤色都達到了蘇繡藝術的效果。而更能體現其藝術風格特色的是沈壽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1905-1921年)仿真繡的獨創(chuàng)。沈壽用中國傳統(tǒng)刺繡來表現歐洲油畫、攝影,突破了以傳統(tǒng)書畫為原稿,用刺繡針法來表現西畫的創(chuàng)作藝術,將歐洲油畫的用光用色、日本美術繡的用針融入到中國蘇繡之中,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彩,來表現作品自然的光澤。首創(chuàng)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肌理,使作品色調柔和自然、豐富多彩、變化萬千且耐人回味,故又稱為美術繡。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耶穌像》、《意大利皇后像》、《女優(yōu)貝克像》、《維納斯像》、《蛤蜊圖》等。
從仿真繡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沈繡的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
首先是用針。在用針方面沈壽改變了以往刺繡中平鋪直套的針法而是根據物象的肌理旋轉用針,其特點是按自然物的形狀旋轉鋪繡。比如繡一棵曲曲彎彎的樹,大海的波浪、漩渦、人物面部等,更能體現物象的質感。但繡時比一般的針法難些。用接針的方法旋轉而成,旋轉時針角要短才能旋轉自如,不露針跡。同時還要依據畫面的肌理不斷變化旋轉的絲路。在《耶穌像》中有很明顯的藝術表現。其次,沈壽用虛實針、散整針巧妙并用,根據畫面的需要繡制,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蘇繡用針采用平鋪直套,虛針、實針、散套各其所用,特別是在表現人物的頭發(fā)、羽毛這些難度較大的作品上表現力就顯欠缺,沒有仿真繡靈活逼真。沈壽在《雪宦繡譜》中對旋針、虛針、套針、接針、長短針的運用都詳細進行了講解說明,并指出宜用之處。如繡獅子形態(tài)的狗、貓。樹上的鳥、平地上的錦雞,它們的羽毛松、軟、細,可采用接針、散針、套針、施針、虛針、旋針來表現實物的質感。她還把過去蘇繡的繡法,和她所講的仿真繡進行了比較:“則昔之繡鳥獸,用套針,翎翮乃用絲針,其失也光而鈍、齊而板。后因仿真變化之。加施針于套針之上,而后毛羽有森竦活潑之致矣!边@段話的意思是傳統(tǒng)的套針、施針運用效果不理想,而她將套針、施針結合運用,繡制實物時就顯得生動有趣了。書中還特別強調繡制人物肖像時也是同樣的道理!袄C攝影像亦無定也,惟像所必肖處而異焉,亦余始也,故曰針法之用無定也”。主要也是說明針法在人物肖像上的巧妙運用!吧卸ㄒ,色之用無定,針法有定也,針法之用無定,有定故常,無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為無常弗妙,以有常求無常在勤,以無常運有常在悟!迸ψ非蟛蛔冎械淖兓虺銎渲械牡览,這需要長期的實踐與靈活掌握的悟性。這些刺繡原理與我國傳統(tǒng)的繪畫理論相一致,繪畫也主張“畫無定法”。石濤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為至法!蓖醢彩凇秾W說》中說:“惟先距度森嚴,而后超神盡變,有法之極,歸于無!边@些理論可謂深入堂奧,得畫中之三味。沈壽的這些刺繡理論和傳統(tǒng)繪畫理論有異曲同工之效。繡譜中所提的“肖神”與繪畫的“傳神”是同樣的道理,繡針就好似畫家手中的筆,線如同畫家所用的顏料,略加幾筆或幾針,畫面就顯得精神與傳神,這些原理看似簡單,想要達到預期效果卻不是常人所能為之。沈壽將繪畫原理同時靈活運用到刺繡藝術中,也是沈繡藝術的特點。
其二是用色。刺繡中的用色首先是用線。沈壽從日本刺繡中考察發(fā)現日本的繡線是根據畫面的要求染線配色,這對繡線的顏色要求較高,繡線的顏色似油畫顏料,一種顏色以濃淡色差之分有十幾種之多。比如紅顏色有中紅、深紅、磚紅、絳紅等,沈壽對傳統(tǒng)的相對單一的繡線進行了補充,她說:“今所用之色大別七,為紅、黃、青、綠、紫、黑、白。析之則每色之中深、淺、濃、淡各有十余至二十余色之多。又析之則每色之極淡者,皆可與白相接。雖百數十色不能盡也。”這段話是說刺繡的基本顏色分七種,但一種顏色從深到淺有十幾種甚至百種。豐富了繡線的表現力!堆┗吕C譜》中沈壽對染線還設置了色階表,一直沿用至今。原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是沈繡的重要研究機構,設有專業(yè)的染線車間,根據作品要求染線,顏料所能調出的顏色繡線都能表現。充分體現了仿真繡藝術用色的特點。
刺繡中追求光的效果同樣在于用線。沈壽曾這樣闡述光與色的運用:“面光者色淺,背光者色深,側者酌深淺之中以取和!薄把院跎粲嗬C耶穌像稿本油畫,繡意大利皇后像稿本鉛畫,皆本于攝影。影因光異,光因色異,執(zhí)一色貌之而不肖,潛心默會,乃合二三色空于一針,肖焉,旋悟雖七色可合和也,分析之雖百數十色亦合而和也,故曰:色之用無定也!边@段話說明西方油畫、鉛畫、攝影因受光不同,產生明暗變化,僅用一種色線表現達不到仿真效果。于是沈壽潛心研究,用幾種色線合并于一針來潤色調繡,豐富了色彩的表現力。并進一步說明顏色的使用必須和諧統(tǒng)一,靈活多變。
仿真繡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效果,開創(chuàng)了刺繡藝術新的領域,在刺繡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成果。之后,沈壽創(chuàng)辦了聞明遐邇的南通女工傳習所,使沈繡藝術在南通得以繼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