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完全佚名造假法之祖宗佛像類成品辨識
發(fā)布:2010-6-27 16:58:40 來源:轉(zhuǎn)載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圖1
圖2
此次最后再講講書畫“完全佚名”造假法之“祖宗佛像類”成品的作偽;诤芏嗍詹卣咴跁嬍詹厣洗嬖谥`區(qū),他們片面地以為書畫只要是“古”和“舊”,即生成年代距現(xiàn)在較久遠(yuǎn)的,就必定具有藝術(shù)與經(jīng)濟(jì)價值。因此,貌似“古代書畫”的或祖宗像或佛像類的成品現(xiàn)在幾乎在一夜之間走俏了起來。
所謂“祖宗佛像類”成品,原屬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適用于寺廟或家庭供堂作祭拜的或祖宗或佛像類畫作。這類畫作一般不署作者名,不鈐蓋印章。它們?nèi)羰钦鎸嵉,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畫時代的風(fēng)格特點或畫者的操筆水準(zhǔn)。但本文此處所說的“祖宗佛像類”,是加了雙引號的,是專指那些不真實的,慌稱的,偽造的這一種類型成品。此類偽作通常尺幅較大,畫工偏于工細(xì),敷色也較為濃艷。每一成品的外觀大同小異。它的“銷路”主要是針對那些無專業(yè)眼光的,充滿“期待心理”的書畫消費者。
如投拍于北方某拍賣行2006年秋季拍賣會的署為“清、佚名”《水月觀音》的圖1成品,我個人認(rèn)為就是一件典型的該類型疑偽畫作。我的依據(jù)一是它的筆線、造型與色彩畫的都不怎么好,感覺不“地道”,新畫出來的跡象極為明顯;二是在同場拍賣會緊挨著該成品拍賣的還有一件相似物圖2《觀音圖》卻不是佚名,而署名為“潘潔茲”,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證出圖1的“佚名”是不真實的;三是我在全國各地的幾處書畫市場的地攤上曾見過不少同類成品。憑我的感覺,圖1與圖2兩成品無論是描繪手法、造型手法、全畫色調(diào)、品相與裝裱形式等等同處極多,尤其是觀音臉部的描繪手法與形狀兩圖非常相近,所以我判定是同一處或同一人的“產(chǎn)品”。
辨識“祖宗像佛像類”成品,其實與任何書畫鑒識的“流程”一樣,至關(guān)重要的就是要看懂畫中的筆線、造型與色彩的藝術(shù)品質(zhì)。凡是藝術(shù)性比較低下的“祖宗佛像類”成品,系正宗貨的可能性就極小。此外,此類畫的材質(zhì)也相對重要,它都能作為“輔證”使用,一般都較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