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寶石用鎬挖
礦主們在開挖前,都要到寺廟里焚香禱告,祈求神靈保佑。并許諾,挖到寶石后,一定來還愿。
在僧伽羅語中,“拉特納普勒”就是“寶石之城”的意思。這里不僅盛產(chǎn)紅寶石、藍寶石、 紫翠玉、貓眼等名貴寶石,還是整個斯里蘭卡的寶石集散地。
寶石采掘井隨處可見
拉特納普勒位于斯里蘭卡中南部,小城群山環(huán)抱,從地形上看酷似一個聚寶盆。從科倫坡前往拉特納普勒的路上,遠處群山環(huán)繞,近處是稻田和灌木叢。不經(jīng)意間,一座座低矮木架撐起的簡陋草棚飛快地掠過。如果不經(jīng)人指點,很難將之與高貴的寶石聯(lián)系在一起——那就是寶石采掘井,或正在采挖、或已經(jīng)廢棄的礦井。
拉特納普勒的國立博物館里有一個小廳,展示著斯里蘭卡的各種寶石。此外,還有一個礦井模型,展示著采挖礦石的艱辛:從表土層算起,要挖過黑土層、腐殖土層、沙泥層等5個土層,才能挖到含有寶石的礦砂層。礦井深達幾十米,而工人們用的都是原始的木制轆轤、鎬、竹籃等工具,支撐礦井的也只是木頭和蕨草。
寶貝隱藏在砂子里
在寶石城郊區(qū)的茶山腳下,記者目睹了開采寶石的全過程。一座小院落的一頭,就是兩米見方、深達15米的礦井。井口架著一個轆轤,裝滿礦砂的籃子就靠人工搖動轆轤運上來。
8個工人有的下井,有的搖轆轤,有的管機械,每天從早9點左右干到下午5點。一臺柴油機架在井邊,不時突突響起——由于礦井頭天夜里積水,每天要用幾個小時把水抽出來,工人才能下井勞作。工人從井底挖取砂礫,一筐筐運到井上,然后盛在藤筐里搬到附近的礦坑里淘取天然寶石。
挖出的礦砂就堆在井邊,一般每個月用竹篩子在水中淘洗一遍,從中選出有價值的礦石進行加工。斯里蘭卡寶石業(yè)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同種類的寶石會在同一個礦中挖出來。由于寶貝可能就隱藏在這堆砂子中,所以礦井所在的小院子被黑色塑料布嚴密遮擋。院門處畫著一個骷髏頭,提示人們,沒有礦主的允諾不能進入。
記者看到,每個工人下井前都要雙手合十,默默祈禱。礦主維杰古納特拉說,篩礦砂的日子不是隨便定的,而是特別挑選的“吉日”。
千百年來,礦井的作業(yè)程序沒什么變化,近幾十年來最大的改進,不過是從礦井中抽水的方式由人力改為水泵。
開挖前先到寺里燒香
拉特納普勒沒有什么大的采礦企業(yè)。通常的做法是,發(fā)現(xiàn)可能蘊含寶石礦的地點后,由地塊主人或投資方向政府申請開采執(zhí)照。然后由土地主人、投資人、機械提供商及礦工等組成一個公司,聯(lián)合開采。采挖到寶石,并加工出售之后,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
礦主維杰古納特拉說,這個礦井是半年前開始采挖的,目前已經(jīng)挖到兩顆大藍寶石,其中一個約重36克拉。他說,如果成色好,可以賣到近3萬美元,但這顆寶石有一些雜質,所以只賣了2500美元。
采挖寶石靠經(jīng)驗,也靠運氣。維杰古納特拉的一位朋友挖了3年,一顆有價值的寶石也沒有找到;而另外一個朋友,第一個月就挖到了一顆價值1萬美元的大寶石。
正因為無法預見采挖寶石的收成,礦主們在正式開挖之前,都要到寺廟里去焚香禱告,祈求神靈保佑,并許下諾言:將來挖到寶石,一定來還愿。
采挖寶石礦的另一個重要地點是河邊。在那里,工人們會攔河修建篩壩,防止貴重寶石流走,然后用鋤頭采集礦砂,集中起來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