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器型基本小常識
發(fā)布:2009-12-22 16:23:53 來源:轉(zhuǎn)載 瀏覽次 編輯:佚名
瓷器器型是器物的外形狀。瓷器的器型一般指器物的口部、頸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狀,以此來判斷其燒造的年代和窯口。形若按大類分:有碗、盤、杯、瓶、壺、罐、尊、爐、枕等。
(一)碗
洪武青花纏枝花紋碗
造型特點(diǎn)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現(xiàn)的折腰碗、斗笠碗、臥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cè)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nèi)容、施舍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 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nèi)放適量熱水。注子內(nèi)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 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碗作為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很早就出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陶制的碗,其型狀與當(dāng)今無多大區(qū)別,即口大底小,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zhì)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型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后隨著時代的演進(jìn),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shí)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型狀、紋飾、質(zhì)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型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huán)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產(chǎn)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xiàn)。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nèi)外壁或內(nèi)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xiàn)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nèi)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xì),大多采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jīng)元青花激發(fā),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型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制作更為精巧細(xì)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應(yīng)該指出的是,因燒制的時代、窯址、材料、技法等不同,在歷史上形成了碗的不同審美特色。我們在鑒賞過程中,如果理解了這些特殊性,就會更深刻地感受到碗所體現(xiàn)出的多姿多彩的美來。
(二)盤
汝窯盤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zhuǎn)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后又出現(xiàn)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zhèn)窯又燒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
1、攢盤 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shù)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于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2、高足盤 盤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于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shù)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盤,常見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據(jù)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據(jù)其形狀可以分為葵口盤、花口盤、折沿盤等等,以圓為主也有方的或橢圓的。
(一)碗
洪武青花纏枝花紋碗
造型特點(diǎn)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現(xiàn)的折腰碗、斗笠碗、臥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cè)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nèi)容、施舍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 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nèi)放適量熱水。注子內(nèi)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 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碗作為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很早就出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陶制的碗,其型狀與當(dāng)今無多大區(qū)別,即口大底小,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zhì)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型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后隨著時代的演進(jìn),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shí)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型狀、紋飾、質(zhì)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型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huán)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產(chǎn)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xiàn)。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nèi)外壁或內(nèi)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xiàn)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nèi)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xì),大多采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jīng)元青花激發(fā),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型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制作更為精巧細(xì)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應(yīng)該指出的是,因燒制的時代、窯址、材料、技法等不同,在歷史上形成了碗的不同審美特色。我們在鑒賞過程中,如果理解了這些特殊性,就會更深刻地感受到碗所體現(xiàn)出的多姿多彩的美來。
(二)盤
汝窯盤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zhuǎn)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后又出現(xiàn)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zhèn)窯又燒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
1、攢盤 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shù)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于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2、高足盤 盤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于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shù)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盤,常見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據(jù)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據(jù)其形狀可以分為葵口盤、花口盤、折沿盤等等,以圓為主也有方的或橢圓的。
盤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有灰陶、黑陶、紅陶制品。最早的瓷盤為原始青釉,始見于商周時期。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盤生產(chǎn),此時的瓷盤因胎釉結(jié)合不緊,故釉多有脫落。
隋朝時期的盤多為高足、足上窄下闊、呈喇叭狀、盤口斜直、施直青釉、開碎細(xì)紋片、玻璃質(zhì)較強(qiáng),亦有平底和圈足的,有明顯的墊支燒痕,一般無紋飾,較高檔的盤常以朵花卷葉紋組成的圓形圖案裝飾盤中心。
唐、五代時期的盤,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白色釉,如邢窯、定窯或鞏縣窯所制;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青色釉,如越窯、銅川窯或長沙窯所制。這一時期的盤腹較淺,盤口有直而微內(nèi)斂的或直而外撇的,平底或淺寬圈足。定窯制品見有折腰盤、葵口盤。越窯制品見有葵花瓣形和蓮花瓣形,紋飾以印花或刻花為主。這一時期圓器多為逐層疊燒,故盤的內(nèi)外底均留有支燒痕。
宋代盤與前朝相比,器型較為簡單實(shí)用,折沿口盤多見。裝飾圖案多在盤心。北宋時盤的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以定窯器、耀州窯器為代表。南宋時以印花和畫花為主,南方景德鎮(zhèn)窯印花,北方磁州窯釉下黑褐畫花最具代表性,而龍泉窯、官窯、汝窯、均窯,盤以釉色如冰似玉取勝。
元代盤體型寬大厚重,腹部平淺,多菱口型和花瓣型,底足常過釉后于中間刮去一周以防止墊燒粘連,故足底無釉處火石紅濃重。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釉下青花畫花裝飾最為精彩。
明代瓷盤早期頗有元代遺風(fēng),特別是洪武、宣德時大盤胎體厚重,常見菱口折沿形或微侈口淺壁弧形,圈足內(nèi)外斜削后平切,其斷面往往成倒梯形,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纏枝蓮、纏枝牡丹為多見。中期瓷盤器型趨向薄小,風(fēng)格也較為秀麗輕巧,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為主,常見龍鳳、花鳥、動物、人物故事。晚期瓷盤多出口,器型較大,菱口折沿,釉下青花繪畫多開光,內(nèi)容豐富,多見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等。明中期以后開始出現(xiàn)以斗彩和五彩及紅釉、黃釉、藍(lán)釉等技法裝飾的瓷盤。
清代瓷盤常見有兩種:一種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較深,足尖圓滑,此種盤清早期腹較深、形體厚大。另一種是折腰撇沿,折腰線下部弧圓,上部斜直,圈足較淺,胎體相對薄小。清代裝飾方法最為豐富多樣。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單色釉等。內(nèi)容多為龍鳳、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圖案。
碟在器型和紋飾各方面都與盤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盤的微縮,故能鑒賞盤者,亦能鑒賞碟。
(三)杯
釉里紅高足轉(zhuǎn)杯 元代
青花壓手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斗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cè)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shù)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 明代杯的一種式樣?谄教苟馄玻贡诮谪Q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dú)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nèi)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钚斡谢ㄐ、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姹紫點(diǎn)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cè)有對稱立柱,一旁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lán)釉及粉彩等品種。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脊刨Y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
隋朝時期的盤多為高足、足上窄下闊、呈喇叭狀、盤口斜直、施直青釉、開碎細(xì)紋片、玻璃質(zhì)較強(qiáng),亦有平底和圈足的,有明顯的墊支燒痕,一般無紋飾,較高檔的盤常以朵花卷葉紋組成的圓形圖案裝飾盤中心。
唐、五代時期的盤,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白色釉,如邢窯、定窯或鞏縣窯所制;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青色釉,如越窯、銅川窯或長沙窯所制。這一時期的盤腹較淺,盤口有直而微內(nèi)斂的或直而外撇的,平底或淺寬圈足。定窯制品見有折腰盤、葵口盤。越窯制品見有葵花瓣形和蓮花瓣形,紋飾以印花或刻花為主。這一時期圓器多為逐層疊燒,故盤的內(nèi)外底均留有支燒痕。
宋代盤與前朝相比,器型較為簡單實(shí)用,折沿口盤多見。裝飾圖案多在盤心。北宋時盤的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以定窯器、耀州窯器為代表。南宋時以印花和畫花為主,南方景德鎮(zhèn)窯印花,北方磁州窯釉下黑褐畫花最具代表性,而龍泉窯、官窯、汝窯、均窯,盤以釉色如冰似玉取勝。
元代盤體型寬大厚重,腹部平淺,多菱口型和花瓣型,底足常過釉后于中間刮去一周以防止墊燒粘連,故足底無釉處火石紅濃重。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釉下青花畫花裝飾最為精彩。
明代瓷盤早期頗有元代遺風(fēng),特別是洪武、宣德時大盤胎體厚重,常見菱口折沿形或微侈口淺壁弧形,圈足內(nèi)外斜削后平切,其斷面往往成倒梯形,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纏枝蓮、纏枝牡丹為多見。中期瓷盤器型趨向薄小,風(fēng)格也較為秀麗輕巧,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為主,常見龍鳳、花鳥、動物、人物故事。晚期瓷盤多出口,器型較大,菱口折沿,釉下青花繪畫多開光,內(nèi)容豐富,多見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等。明中期以后開始出現(xiàn)以斗彩和五彩及紅釉、黃釉、藍(lán)釉等技法裝飾的瓷盤。
清代瓷盤常見有兩種:一種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較深,足尖圓滑,此種盤清早期腹較深、形體厚大。另一種是折腰撇沿,折腰線下部弧圓,上部斜直,圈足較淺,胎體相對薄小。清代裝飾方法最為豐富多樣。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單色釉等。內(nèi)容多為龍鳳、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圖案。
碟在器型和紋飾各方面都與盤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盤的微縮,故能鑒賞盤者,亦能鑒賞碟。
(三)杯
釉里紅高足轉(zhuǎn)杯 元代
青花壓手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斗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cè)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shù)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 明代杯的一種式樣?谄教苟馄玻贡诮谪Q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dú)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nèi)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钚斡谢ㄐ、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姹紫點(diǎn)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cè)有對稱立柱,一旁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lán)釉及粉彩等品種。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脊刨Y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
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dāng)時還流行盤與數(shù)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nèi)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致,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jù)考古或文獻(xiàn)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shí)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xì)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fēng)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jīng)》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tài)。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shè)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duì)畈璞K,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zhì)細(xì)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dāng)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斗茶之風(fēng)大盛,因便于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dá)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chǎn)自福建建陽窯。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制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制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瑯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酒餍螢槌ǹ、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guī)整。
杯盞的發(fā)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chǎn)生在先,盞在后,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瓶
青花蒜頭瓶(清)
永樂青花折枝花紋扁瓶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體的容器。唐代越窯青釉瓶、邢窯白釉、工藝精細(xì)、釉色純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窯大量燒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鐵銹花等裝飾的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筋瓶、凈瓶、卷口瓶、盤口瓶、直徑瓶、穿帶瓶、弦紋瓶、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雙魚瓶、多管瓶、蟠龍瓶、貫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為獨(dú)創(chuàng)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蘆扁瓶、寶月瓶、象耳折方瓶、鵝頸瓶、蒜頭瓶,清代有棒槌瓶、柳葉瓶、鳳尾瓶、燈籠瓶、象腿瓶,雙陸瓶,轉(zhuǎn)心瓶,轉(zhuǎn)頸瓶等形式各異的品種。
早期的瓶多為尖底圓腹細(xì)頸,肩上有供穿繩用的耳或系,顯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肅隴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的旋紋彩陶尖底瓶。后來瓶逐漸演變?yōu)楦呱砩罡蛊降,除做?shí)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裝飾功能。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并聯(lián)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詳。兩宋時出現(xiàn)的玉壺春瓶和梅瓶本來是酒具,因其型制瀟灑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變成純裝飾瓷。清代是瓶類發(fā)展的頂峰,此時的瓶其實(shí)用價值已漸漸退化而裝飾功能占了主導(dǎo)地位,如天球瓶,橄欖瓶,棒槌瓶,觀音瓶,燈籠瓶,柳葉瓶,膽瓶等。
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dāng)時還流行盤與數(shù)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nèi)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致,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jù)考古或文獻(xiàn)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shí)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xì)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fēng)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jīng)》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tài)。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shè)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duì)畈璞K,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zhì)細(xì)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dāng)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斗茶之風(fēng)大盛,因便于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dá)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chǎn)自福建建陽窯。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制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制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瑯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酒餍螢槌ǹ、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guī)整。
杯盞的發(fā)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chǎn)生在先,盞在后,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瓶
青花蒜頭瓶(清)
永樂青花折枝花紋扁瓶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體的容器。唐代越窯青釉瓶、邢窯白釉、工藝精細(xì)、釉色純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窯大量燒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鐵銹花等裝飾的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筋瓶、凈瓶、卷口瓶、盤口瓶、直徑瓶、穿帶瓶、弦紋瓶、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雙魚瓶、多管瓶、蟠龍瓶、貫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為獨(dú)創(chuàng)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蘆扁瓶、寶月瓶、象耳折方瓶、鵝頸瓶、蒜頭瓶,清代有棒槌瓶、柳葉瓶、鳳尾瓶、燈籠瓶、象腿瓶,雙陸瓶,轉(zhuǎn)心瓶,轉(zhuǎn)頸瓶等形式各異的品種。
早期的瓶多為尖底圓腹細(xì)頸,肩上有供穿繩用的耳或系,顯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肅隴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的旋紋彩陶尖底瓶。后來瓶逐漸演變?yōu)楦呱砩罡蛊降,除做?shí)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裝飾功能。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并聯(lián)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詳。兩宋時出現(xiàn)的玉壺春瓶和梅瓶本來是酒具,因其型制瀟灑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變成純裝飾瓷。清代是瓶類發(fā)展的頂峰,此時的瓶其實(shí)用價值已漸漸退化而裝飾功能占了主導(dǎo)地位,如天球瓶,橄欖瓶,棒槌瓶,觀音瓶,燈籠瓶,柳葉瓶,膽瓶等。
特別是乾隆年間燒制的轉(zhuǎn)心瓶更是被譽(yù)為國寶。
(五)壺
遼代 雞冠壺
菱格紋彩陶雙耳壺
漢晉時瓷質(zhì)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壺式的演變是: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gòu)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xì)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等等。
壺是用以盛放液體的容器的統(tǒng)稱。最初的陶壺型無定制,大約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早期。1977年河南密縣莪溝出土的一只紅陶雙耳環(huán)底壺是用紅褐粘土盤筑成型后再經(jīng)過火燒成,小口、高頸、圓腹,肩部有對稱橫耳供穿繩。該壺屬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歷史了。從其造型上看該壺應(yīng)是當(dāng)時人們外出汲水的工具。夏商以降直到漢末陶瓷壺并未有多大的發(fā)展變化,究其原因,大概一是陶壺性脆易碎難以長久地保存,二是此時王公貴族們所用的壺大多用青銅制成。在金文中“壺”字的寫法是右邊一只“手”,左下一個“金”字,左上邊是一個甲骨文的“壺”字。
兩晉時出現(xiàn)的雞首、羊首壺首開一側(cè)有流,一側(cè)安執(zhí)手的型制,為壺這種器物最終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當(dāng)然各朝各代都曾出現(xiàn)過具有時代特征的壺,如隋代的注子注壺,唐代的鳳首壺、宋代各式執(zhí)壺、遼金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清代的賁巴壺等等,壺的妝飾也由簡入繁。特別是明清以降的官窯瓷壺妝飾精美絕倫,其功用也已向觀賞器轉(zhuǎn)變了。
(六)罐
彩繪陶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diǎn)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nèi)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燒制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裝飾,精致華美。
罐是一種陶瓷制容器。與同為容器的陶瓷瓶、壺不同的是,罐主要是用于盛放固體的介質(zhì)如茶葉、糖、鹽、各類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制成品等等,而且這種功能從古到今并無多大的改變。陶罐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直至漢末十分流行,主要用于家居,因此并不十分講求妝飾,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件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四系罐,器型碩大,平口短頸闊肩,以赫彩繪花卉紋、旋渦紋及水波紋,是屬于較為精致的古陶罐了。漢代始有瓷罐,除做日用品外還用來替代金屬而制成冥器。唐宋以降罐類的型制已基本固定,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平底且大多帶蓋。亦有用來做法器或裝飾瓷的,前者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后者如清代各朝彩繪官窯瓷罐等。
(七)尊
粉青釉絡(luò)子尊(清乾隆)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宮廷陳設(shè)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luò)子尊、百 尊、蘿卜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尊是一種陶瓷容器的統(tǒng)稱,在先秦時用作酒器,也有用于祭祀。尊通常的形狀是敞口、折沿、圓腹,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各大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多為陶質(zhì),外表上加有各種印紋以做裝飾。一般體型均較巨大,估計應(yīng)為固定安放的器物。商代中期以后尊的形制稍有變化,侈口、粗頸、折肩、儉腹,底足也相對抬高,出現(xiàn)原始青瓷制品。南北朝時器型變得修長端莊,外加紋飾也復(fù)雜化,1948年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了4件仰覆蓮裝飾的蓮花尊,造型碩大(最大一件通高63.6cm)。
(五)壺
遼代 雞冠壺
菱格紋彩陶雙耳壺
漢晉時瓷質(zhì)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壺式的演變是: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gòu)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xì)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等等。
壺是用以盛放液體的容器的統(tǒng)稱。最初的陶壺型無定制,大約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早期。1977年河南密縣莪溝出土的一只紅陶雙耳環(huán)底壺是用紅褐粘土盤筑成型后再經(jīng)過火燒成,小口、高頸、圓腹,肩部有對稱橫耳供穿繩。該壺屬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歷史了。從其造型上看該壺應(yīng)是當(dāng)時人們外出汲水的工具。夏商以降直到漢末陶瓷壺并未有多大的發(fā)展變化,究其原因,大概一是陶壺性脆易碎難以長久地保存,二是此時王公貴族們所用的壺大多用青銅制成。在金文中“壺”字的寫法是右邊一只“手”,左下一個“金”字,左上邊是一個甲骨文的“壺”字。
兩晉時出現(xiàn)的雞首、羊首壺首開一側(cè)有流,一側(cè)安執(zhí)手的型制,為壺這種器物最終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當(dāng)然各朝各代都曾出現(xiàn)過具有時代特征的壺,如隋代的注子注壺,唐代的鳳首壺、宋代各式執(zhí)壺、遼金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清代的賁巴壺等等,壺的妝飾也由簡入繁。特別是明清以降的官窯瓷壺妝飾精美絕倫,其功用也已向觀賞器轉(zhuǎn)變了。
(六)罐
彩繪陶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diǎn)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nèi)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燒制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裝飾,精致華美。
罐是一種陶瓷制容器。與同為容器的陶瓷瓶、壺不同的是,罐主要是用于盛放固體的介質(zhì)如茶葉、糖、鹽、各類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制成品等等,而且這種功能從古到今并無多大的改變。陶罐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直至漢末十分流行,主要用于家居,因此并不十分講求妝飾,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件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四系罐,器型碩大,平口短頸闊肩,以赫彩繪花卉紋、旋渦紋及水波紋,是屬于較為精致的古陶罐了。漢代始有瓷罐,除做日用品外還用來替代金屬而制成冥器。唐宋以降罐類的型制已基本固定,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平底且大多帶蓋。亦有用來做法器或裝飾瓷的,前者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后者如清代各朝彩繪官窯瓷罐等。
(七)尊
粉青釉絡(luò)子尊(清乾隆)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宮廷陳設(shè)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luò)子尊、百 尊、蘿卜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尊是一種陶瓷容器的統(tǒng)稱,在先秦時用作酒器,也有用于祭祀。尊通常的形狀是敞口、折沿、圓腹,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各大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多為陶質(zhì),外表上加有各種印紋以做裝飾。一般體型均較巨大,估計應(yīng)為固定安放的器物。商代中期以后尊的形制稍有變化,侈口、粗頸、折肩、儉腹,底足也相對抬高,出現(xiàn)原始青瓷制品。南北朝時器型變得修長端莊,外加紋飾也復(fù)雜化,1948年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了4件仰覆蓮裝飾的蓮花尊,造型碩大(最大一件通高63.6cm)。
到了北宋中后期,尊的功用漸生變化,裝飾的功能已超過實(shí)用,而自元以后基本上已無任何實(shí)用功能了。清代景德鎮(zhèn)燒制了許多尊的變體,如觀音尊,石榴尊,魚簍尊,無檔尊等,均是裝飾陳列用瓷,或?yàn)榛蕦m之內(nèi)的觀賞器。一般民間區(qū)分尊和瓶是視其口與足的比例來判定的:口大足小稱為尊,口小足大稱為瓶。當(dāng)然,這只是民間的說法,其實(shí)并不盡然,如清代康熙年豇豆紅釉萊菔尊、太白尊就與一般的瓶無二致,只不過器型較為特殊一點(diǎn)罷了。
(八)爐
仿石釉三足爐(清乾隆)
哥窯魚耳爐
爐的出現(xiàn)與其他常見陶瓷器型相比較晚,一般相信始于漢代。最早的爐子是用于焚香,或應(yīng)稱之為香熏更加合適。這和漢代中后期文人性喜清雅,醉心于琴棋書畫有相當(dāng)大的關(guān)系。據(jù)史記載,三國兩晉時仕族“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成了一種時尚習(xí)俗。博山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其外型似直立的佛手,中空以裝香料。
漢代有陶制冥器爐,類似青銅鼎。
兩晉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爐這種器型作為佛教禮器亦大大地流行起來。此時已見到有各類專用禮器,如鼎式爐、三足爐等。
宋代爐的式樣更為繁多,器物制作也更為精巧。宋定窯制白釉通花豆型香熏,頂部呈球型,上下開合,合蓋滿布編織紋狀鏤孔以便香氣溢出。南方影青系列中有一種類似的香熏,其球形頂蓋雕塑成纏枝花狀,花瓣之間、莖葉之間為鏤孔,構(gòu)思奇妙,做工精致。
南宋時皇室使用鬲式爐作禮器,器型小巧,清麗瀟灑。
明清時期爐體趨向大形化,有多種缽式爐,簡式爐,敞口爐,多為青花器,紋飾優(yōu)雅。也有一些小型的簡爐,應(yīng)為民間祭祀門口、土地或供奉觀音或祖先靈位所用。
(九)枕
孩兒枕
黃釉綠彩瓷枕
有脈枕與生活用枕兩類,后者最多。還有少數(shù)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體較小,以長方形為多。宋代南北窯廣為燒制,產(chǎn)品多。陶與瓷制品均有,造型豐富,有長方、腰圓、云頭、花瓣、橢圓、八方、銀錠、雞心以及嬰孩、臥女、伏虎、雙獅等形式。尤以磁州窯枕數(shù)量多,彩繪生動、民間生活氣息濃郁。宋代瓷枕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長達(dá)40厘米以上者。
枕,俗說枕頭,因其功用是睡臥時墊托頭部而得名的?脊刨Y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塊,以后為初步加工過的石塊,并逐步擴(kuò)大到使用其他質(zhì)料制作的如木,玉、銅、竹等等。在中國古代,數(shù)量最多的當(dāng)數(shù)陶瓷枕了。同其他日用陶瓷一樣,它是隨著制瓷工藝技術(shù)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唐朝時開始大量生產(chǎn),兩宋及金、元時期最為鼎盛,明清兩代漸次衰退。
在瓷枕的發(fā)展史上,宋代北方磁州窯系所燒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多種多樣,如:幾何形枕、獸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僅幾何形枕又可細(xì)分為長方形枕、矩形枕、長方束腰形枕、圓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其紋樣多彩多姿,最大量出現(xiàn)的紋飾是動植物紋、人物紋、山水紋、文字紋等等。如河北保定出土的白釉童子垂釣紋瓷枕,金代作品,平面呈橢圓形,枕面近邊沿處繪兩道粗細(xì)不一的線框,頗有開窗效果。線框內(nèi)繪一童子佇立岸邊垂釣,童子身稍作前傾如視水中,右臂伸直平舉釣竿,竿端有細(xì)線垂入水中,水中三游魚已有一魚作吞餌食狀。整個畫面只用廖廖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動逼真的童子釣魚圖。瓷枕的造型與紋飾直接或間接反映了宋人社會生活的文化、習(xí)俗、時尚和追求。這一點(diǎn)在有文字紋飾的瓷枕上表達(dá)的更為明顯。
古代瓷枕的裝飾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窯口各有差別?傮w上說,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細(xì)劃絞胎等為主;宋金時則以繪畫為主,同時出現(xiàn)了更為復(fù)雜的剔地留花、珍珠劃花等裝飾手法。隨著制瓷業(yè)在工藝技術(shù)、造型裝飾手法等方面的不斷改進(jìn)豐富,瓷枕作品上的藝術(shù)色彩也愈見燦爛。
除宋代磁州窯之外,其他如唐代長沙窯、北宋時的定窯、宋遼金時河南的魯山窯、當(dāng)陽峪窯、元代的景德鎮(zhèn)窯都曾燒制過精美的瓷枕,其工藝造型、胎釉紋飾也各有特色,總體風(fēng)格也與其相應(yīng)時代、窯口所制的其他瓷窯相一致。
明清以后,隨著更為優(yōu)異的制枕材料出現(xiàn),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十)其他器型
東晉 青釉牛形燈盞
龍泉花觚
中國古陶瓷是中華古文物之中的一個大類,過去數(shù)百年來已有很多的文人雅士及現(xiàn)代學(xué)者對其作了相當(dāng)透徹的研究,所以每一種陶瓷器物都有了詳細(xì)的命名,只不過是在分類上還有所分岐。我們這個欄目就將把一些分類上有岐見的器物集中在一起,以便于讀者們查到。
所謂其他器型,其實(shí)更多的是一些日用器物比如燈盞、渣斗、筆托、樂器、托架,和一些特殊的造型如人物塑像、十二生肖像等等。有兩類器物我們也放在這個欄目里,它們是筆海和花觚。這是因?yàn)楣P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它的出現(xiàn)具有很強(qiáng)的時代性。宋代是沒有筆筒的。在江西所產(chǎn)的青白釉器里有一種斂口、鼓腹、收足、平底的筒狀器物,現(xiàn)在不少藏家認(rèn)為是宋代的筆筒。其實(shí)它確應(yīng)歸于日用品一類,正確地說應(yīng)是食肆里用的竹筷筒。明代中晚期筆筒開始流行,但型無定制,多由粗細(xì)不等的筒狀器型組成。明末至清初多見一種大口徑筒狀器,俗稱筆海。多為平底,偶見帶三足,似爐而非爐,稱為筆筒又嫌牽強(qiáng),所以我們將它放到這個分類里。直至清康熙朝筆筒才正式定型,為上下徑大體一至的筒狀器,平底。這與康熙帝本人重視漢學(xué),精于文事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大提倡讀書至仕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此后一直到今天筆筒這種器型也無大的變化。
花觚其實(shí)應(yīng)歸入“尊“一類。“尊“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類陳置用瓷,后來才有了實(shí)用功能,多用于插花,與瓶和廣口壺相類似。民間通常區(qū)分瓶和尊是看它的口徑與足徑:口大足小稱為尊,口小足大稱為瓶;彩怯泻軓(qiáng)的時限性。始于元,主要流行于明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之內(nèi),特別以熙朝之花觚最為精制:造型雋秀,端莊大方,常以五彩、青花作傳流題材的紋飾,也有以人物故事入畫的。熙朝中晚期出現(xiàn)色地描金之花觚。雍正朝花觚并不多見,乾隆朝花觚器型有所變化,較為粗壯,端莊有余而氣韻不足,略顯呆滯。嘉道以后則再無精采之作。
(八)爐
仿石釉三足爐(清乾隆)
哥窯魚耳爐
爐的出現(xiàn)與其他常見陶瓷器型相比較晚,一般相信始于漢代。最早的爐子是用于焚香,或應(yīng)稱之為香熏更加合適。這和漢代中后期文人性喜清雅,醉心于琴棋書畫有相當(dāng)大的關(guān)系。據(jù)史記載,三國兩晉時仕族“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成了一種時尚習(xí)俗。博山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其外型似直立的佛手,中空以裝香料。
漢代有陶制冥器爐,類似青銅鼎。
兩晉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爐這種器型作為佛教禮器亦大大地流行起來。此時已見到有各類專用禮器,如鼎式爐、三足爐等。
宋代爐的式樣更為繁多,器物制作也更為精巧。宋定窯制白釉通花豆型香熏,頂部呈球型,上下開合,合蓋滿布編織紋狀鏤孔以便香氣溢出。南方影青系列中有一種類似的香熏,其球形頂蓋雕塑成纏枝花狀,花瓣之間、莖葉之間為鏤孔,構(gòu)思奇妙,做工精致。
南宋時皇室使用鬲式爐作禮器,器型小巧,清麗瀟灑。
明清時期爐體趨向大形化,有多種缽式爐,簡式爐,敞口爐,多為青花器,紋飾優(yōu)雅。也有一些小型的簡爐,應(yīng)為民間祭祀門口、土地或供奉觀音或祖先靈位所用。
(九)枕
孩兒枕
黃釉綠彩瓷枕
有脈枕與生活用枕兩類,后者最多。還有少數(shù)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體較小,以長方形為多。宋代南北窯廣為燒制,產(chǎn)品多。陶與瓷制品均有,造型豐富,有長方、腰圓、云頭、花瓣、橢圓、八方、銀錠、雞心以及嬰孩、臥女、伏虎、雙獅等形式。尤以磁州窯枕數(shù)量多,彩繪生動、民間生活氣息濃郁。宋代瓷枕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長達(dá)40厘米以上者。
枕,俗說枕頭,因其功用是睡臥時墊托頭部而得名的?脊刨Y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塊,以后為初步加工過的石塊,并逐步擴(kuò)大到使用其他質(zhì)料制作的如木,玉、銅、竹等等。在中國古代,數(shù)量最多的當(dāng)數(shù)陶瓷枕了。同其他日用陶瓷一樣,它是隨著制瓷工藝技術(shù)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唐朝時開始大量生產(chǎn),兩宋及金、元時期最為鼎盛,明清兩代漸次衰退。
在瓷枕的發(fā)展史上,宋代北方磁州窯系所燒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多種多樣,如:幾何形枕、獸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僅幾何形枕又可細(xì)分為長方形枕、矩形枕、長方束腰形枕、圓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其紋樣多彩多姿,最大量出現(xiàn)的紋飾是動植物紋、人物紋、山水紋、文字紋等等。如河北保定出土的白釉童子垂釣紋瓷枕,金代作品,平面呈橢圓形,枕面近邊沿處繪兩道粗細(xì)不一的線框,頗有開窗效果。線框內(nèi)繪一童子佇立岸邊垂釣,童子身稍作前傾如視水中,右臂伸直平舉釣竿,竿端有細(xì)線垂入水中,水中三游魚已有一魚作吞餌食狀。整個畫面只用廖廖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動逼真的童子釣魚圖。瓷枕的造型與紋飾直接或間接反映了宋人社會生活的文化、習(xí)俗、時尚和追求。這一點(diǎn)在有文字紋飾的瓷枕上表達(dá)的更為明顯。
古代瓷枕的裝飾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窯口各有差別?傮w上說,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細(xì)劃絞胎等為主;宋金時則以繪畫為主,同時出現(xiàn)了更為復(fù)雜的剔地留花、珍珠劃花等裝飾手法。隨著制瓷業(yè)在工藝技術(shù)、造型裝飾手法等方面的不斷改進(jìn)豐富,瓷枕作品上的藝術(shù)色彩也愈見燦爛。
除宋代磁州窯之外,其他如唐代長沙窯、北宋時的定窯、宋遼金時河南的魯山窯、當(dāng)陽峪窯、元代的景德鎮(zhèn)窯都曾燒制過精美的瓷枕,其工藝造型、胎釉紋飾也各有特色,總體風(fēng)格也與其相應(yīng)時代、窯口所制的其他瓷窯相一致。
明清以后,隨著更為優(yōu)異的制枕材料出現(xiàn),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十)其他器型
東晉 青釉牛形燈盞
龍泉花觚
中國古陶瓷是中華古文物之中的一個大類,過去數(shù)百年來已有很多的文人雅士及現(xiàn)代學(xué)者對其作了相當(dāng)透徹的研究,所以每一種陶瓷器物都有了詳細(xì)的命名,只不過是在分類上還有所分岐。我們這個欄目就將把一些分類上有岐見的器物集中在一起,以便于讀者們查到。
所謂其他器型,其實(shí)更多的是一些日用器物比如燈盞、渣斗、筆托、樂器、托架,和一些特殊的造型如人物塑像、十二生肖像等等。有兩類器物我們也放在這個欄目里,它們是筆海和花觚。這是因?yàn)楣P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它的出現(xiàn)具有很強(qiáng)的時代性。宋代是沒有筆筒的。在江西所產(chǎn)的青白釉器里有一種斂口、鼓腹、收足、平底的筒狀器物,現(xiàn)在不少藏家認(rèn)為是宋代的筆筒。其實(shí)它確應(yīng)歸于日用品一類,正確地說應(yīng)是食肆里用的竹筷筒。明代中晚期筆筒開始流行,但型無定制,多由粗細(xì)不等的筒狀器型組成。明末至清初多見一種大口徑筒狀器,俗稱筆海。多為平底,偶見帶三足,似爐而非爐,稱為筆筒又嫌牽強(qiáng),所以我們將它放到這個分類里。直至清康熙朝筆筒才正式定型,為上下徑大體一至的筒狀器,平底。這與康熙帝本人重視漢學(xué),精于文事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大提倡讀書至仕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此后一直到今天筆筒這種器型也無大的變化。
花觚其實(shí)應(yīng)歸入“尊“一類。“尊“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類陳置用瓷,后來才有了實(shí)用功能,多用于插花,與瓶和廣口壺相類似。民間通常區(qū)分瓶和尊是看它的口徑與足徑:口大足小稱為尊,口小足大稱為瓶;彩怯泻軓(qiáng)的時限性。始于元,主要流行于明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之內(nèi),特別以熙朝之花觚最為精制:造型雋秀,端莊大方,常以五彩、青花作傳流題材的紋飾,也有以人物故事入畫的。熙朝中晚期出現(xiàn)色地描金之花觚。雍正朝花觚并不多見,乾隆朝花觚器型有所變化,較為粗壯,端莊有余而氣韻不足,略顯呆滯。嘉道以后則再無精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