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瑪瑙亦可藏
瑪瑙是一種膠體礦物,一般為半透明和不透明狀兩種,屬玉髓類。自古以來,瑪瑙就極受人們的喜愛,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七大寶石材料之一。據(jù)史書記載,早期的埃及沙美里亞人曾利用瑪瑙來制作斧頭、刻圖章、制作戒指、串珠及其他藝術(shù)品。除此之外,我國古代的先人更用它來制作日常用品,如水盂、煙嘴、碗和杯子等。
瑪瑙的分布很廣,幾乎遍及全世界。我國各省也多有生產(chǎn),其中又以遼寧和黑龍江省為最。明代《格古要論》說:“瑪瑙多出此地,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堅而且脆,快刮不動。凡看碗盞器皿,要樣范好,碾得薄,不夾石者為好,其中有鳥獸人物形者最貴!痹诒姸喱旇手校忠约t色瑪瑙最有價值。俗話說:“瑪瑙無紅一世窮”,明代《潛確類書》中也記載有“瑪瑙出西洋者,名番瑪瑙,紅色為佳!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瑪瑙飲用器皿,大多為當年的國外特使獻給朝廷的。如《舊唐書》中記載,唐開元六年(718年),康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遣特使獻給唐玄宗一只瑪瑙杯。此后,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國內(nèi)也開始出現(xiàn)了仿制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瑪瑙鳳首來通杯”,該杯瑪瑙紅縞質(zhì)地,兩側(cè)有白色紋帶狀,造型為夔鳳貞杯式,杯身作桃式口狀,杯底立雕夔鳳紋,形象古樸,雕工精致,夔鳳首兩側(cè)各浮雕一螭龍,一龍已爬上杯口,另一龍正在奮力攀爬。整件器皿生趣盎然,栩栩如生,為典型的仿西域風(fēng)格。
“羊首瑪瑙來通杯”為唐代時的仿制品,它長15.5厘米,是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玉器中最為精致的一件,亦是唐代玉器的絕美之作,被譽為海內(nèi)孤品,現(xiàn)珍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該杯選用珍貴的紅色瑪瑙為料,經(jīng)玉匠精工雕琢而成,旇椴患儍綦s色料,兩側(cè)為深紅色縞帶,因而顯得層次分明、鮮潤可愛。它的上半部已呈圓形,下半部為一獸首形,流上套著金帽,使用時只須卸下獸首口鼻上的金帽,杯中的酒就會自流中泄出。獸首上的兩只羚羊角,粗壯有力,而面部卻又酷似牛,兩只大耳高高聳起,并微微內(nèi)斂。此種既似牛又似羊的構(gòu)圖,應(yīng)是一種被玉匠藝術(shù)化了的動物形象,帶有個人的主觀臆想。這種設(shè)計,既符合當時西域人用來從流中吸飲的生活方式,又滿足了古人飲用的習(xí)慣,可謂一舉兩得,確是一件既有觀賞、實用價值,又具文物價值的藝術(shù)瑰寶。